韩国《东国岁时记》中讲端午这一天要“颁艾虎于阁臣”。中国宋代会将艾草做成虎形,或者剪彩做成小虎,朝鲜国模仿了这个习俗,颁艾虎给大臣。此外,他们还要贴道教的符,在“五月五日天中之节”(阳气在正中,所以叫天中之节),“上得天禄,下得地福。蚩尤之神,铜头铁额,赤口赤舌。四百四病,一时消灭。急急如律令”。韩国受道教影响很深,我国古代应该也贴过这样的符。朝鲜人金迈淳曾写过《洌阳岁时记》,说在端午日(也叫水濑日)这一天,向水里扔饭,纪念屈三闾。他感慨屈原故里与朝鲜半岛“地之相去万有余里,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谣俗不改,精爽如在,何令人感慕至此也”。我读到这段史料时,很为中国文化的力量感到骄傲。 古代的琉球王国即现在日本的冲绳县也过端午节。《琉球国旧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说国王在南殿接受文武百官献粽(他们叫萁饼)和献菖蒲叶。琉球也有赛龙舟,相传是他们的人在南京看到后学回来的,只是时间跟我们不一样,在每年的五月初三。这个日子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古人不会随便乱定日子。琉球人选在五月初三过节肯定有他的道理,但我现在还没弄清楚。 越南也是我们东亚国家的一个伙伴。《大越史记全书》中说,“天应正平五年(1237)夏五月,端午节,吊屈原及古贤人如介子推者,每年是月皆举行之”,他们每年都过端午节。由此可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几乎影响到了周边很多国家。 这就提醒我们,东亚很多文化要素是大家共有的,毕竟都在同一文化圈内生活,比如新年,二月、八月释奠孔子,三月三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冬至等等。其实,这些东西是大家的,因为我们用的是同一个历法。 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汉武帝出兵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中国历法此时当已经进入朝鲜半岛。再后来,宋元嘉历、唐麟德历也都在朝鲜半岛被采纳。 日本有一本古书叫《古语拾遗》。这本书写到:“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在这样的文化发展阶段,他们所使用的是以日月和物候为参照的自然历。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也可以找到佐证。《晋书·倭人传》称之“俗不知正岁四节,但计秋收之时,以为年纪”,《梁书·倭传》称之“俗不知正岁”。中国古代历法传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根本改变,翻开《隋书》就可以看到,这时的日本已经“每至正月一日,必射戏饮酒,其余节略与华同”了。 2011年,在福冈西区元冈古坟群(7世纪中叶左右)出土了刻有显示公元570年的“庚寅”和“正月六日”等铭文的铁制大刀。九州大学教授坂上康俊指出,显示大刀制造年代的“庚寅”是基于从中国经由百济(公元前18年至公元660年,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传到日本的《元嘉历》的干支纪年,为日本国内发现的最早使用历法的实例。明确记载历法传入日本的已经是半个世纪后的日本推古天皇10年(602)。这一年,百济僧人观勒给日本带去了历本,日本朝廷还选派了阳胡史主玉陈跟随观勒学习历法。从名字上看,阳胡史主玉陈很可能也是从大陆去日本的移民或移民后代。《政事要略·御奏历》条引《儒传》说:“以小治田朝十二年岁次甲子朔,始用历日。”也就是说,在公元604年,日本终于正式采用了经由百济传来的中国历法,一直到明治维新改用西洋历法为止。 古代琉球“俗无文字,望月亏盈以纪时节,候草药枯,以为年岁”,唐宋时期,琉球开始用船跟周边国家往来贸易,“俗习日改,礼节渐作,而政法兴矣”。大明成化元乙酉年,琉球掌握了中国的历法,当时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一是日本。有一个叫杨春枝的人,觉得在琉球本土学得还不够,便于康熙六年到中国学习历法,在福建学了四年后,奏请琉球国王编历法。做历法要刻板,还没有刻完,杨春枝便去世了,后由其同族兄弟接棒。最终在康熙十二年,琉球国有了自己的历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