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断代志的框架结构 多卷本断代志跟多部本通志和断代志相比,在篇目框架上有一个明显差异,即它的整体性更强,框架结构更为简洁明了,内容交叉重复也较少。通志或多部本断代志由几十部甚至上百部专(分)志组成,各专(分)志相对独立,因而各自篇目都要求相对完整。但是从整套志书来看,就难免存在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如每个行业和部门都有对外交流、行业或机构内部管理、人员教育和培训、精神文明建设、行业人物等,都有时代和环境要求必须承担的各项所谓中心工作,如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绿化、支援农村、扶贫等。如果从记述一个行业或者部门的角度来设计篇目,就会与其他专志有交叉,从完整记述行业或部门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样也是允许的。但是在多卷本断代志中,由于将各种部类的内容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几卷中,因而不仅要求尽力避免交叉重复,还要求比较容易操作。例如,对自然灾害情况的记述,多部本的自然环境志、气象志、农业志、水利志、民政志、扶贫志等都会涉及,不记这些内容,有关专志是不完整的。但是在多卷本中,灾情在自然环境和气象等篇为主记述,在民政、扶贫等篇章中着重记救灾救济等内容,在水利篇中则重点记水利工程及其对减灾的作用。有关节和目的设置都要考虑各篇章分工的不同,不能都设置灾情节或目详细记述灾情,应各有侧重。 五 断代志的资料选取与加工 多卷本断代志与多部本通志和断代志在记述体例、记述时限、篇章框架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决定各自对资料的选取有明显差异。两种体裁的断代志在资料选取与加工方面至少有如下不同: 第一,多卷本的资料选取倾向于宏观性、整体性资料。多卷本的资料选取要求精炼,体现发展脉络而不过多关注细节展示。多部本的资料则要求更为完备、系统和详细,比如多部本中的农业志对农业机械化的记述不能仅详细记述耕作机械化,植保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灌溉机械化和加工机械化等资料也应有大体相等的篇幅,以便全面展现农业机械化各方面的发展重点、阶段性特点和地方特点等。而多卷本的农业篇则不可能如此详尽和细致,只能概括当地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和重点情况。 第二,多卷本的资料选取需要较多的加工,行文也体现较强的著述性。资料性无疑是地方志作为资料性文献的首要特征,也是志书最大价值之所在。而著述性则是志书篇章结构逻辑性和文采的集中体现。它们是互为补充又互有消长的。一般来说,多部本的资料性更强,而多卷本的著述性更为突出。仅仅堆砌资料,甚至写成资料长编,或者逐年罗列事件,资料固然保留了,但难以体现事物变化发展的整体脉络和概貌。这样写出的志稿可读性差,还容易使读者陷入琐碎资料而难睹全貌。因此,志书编纂应适当强调行文的著述性,综合记述事物的发展变化,凸显主线;但过分强调著述性,省略太多生动鲜活的资料实例,又会损害资料性。在多卷本志书中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资料性和著述性的相互关系,是需要在长期编纂实践中探索的问题。要在保证资料性的前提下,加强志书的著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简述背景。简述背景的作用是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变化由来,从而帮助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走向和特征。如果缺少背景交代,对重大事项的记述就显得突兀,难以体现该事项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当然,不是凡事都要交代背景,只有重大事项才需要。 概括整体。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在行文中既有总体情况的综述,又有具体生动的实例,不能把所有情况事无巨细地写进去,也不能只综述而无突出实例,特别是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实例、亮点、难点等应有必要的篇幅。比如逐年罗列刑事案件,固然保留了具体资料,但是缺乏对各类案件案发特点、频率、密度、人数、案值等的综述,整体性和可读性就会比较差,难以看出整体情况。 合理分类。随概括整体而来的一个做法是合理分类,即将记述对象按照科学标准和行业习惯进行合理分类。志书行文要横分门类,按章节目分别记述不同的事物。其分类的标准体现了编纂者对事物之间逻辑归属关系和事物变化因果关联的认识(当然,不是在正文中直接论证这种关系和因果联系)。划分门类的标准、层次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志书的著述性至关重要。若分类不合理、缺乏科学性或不符合行业惯例,会导致志书内容层次不清,逻辑关系混乱,令人难以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甚至误导读者。 运用图表。许多事物之下还有具体的分类(项),可以恰当地运用图表,直观生动地反映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是发展变化趋势,比单以文字逐项分述要简洁直观,且整体感更强。如以圆饼图、柱形图和曲线图等形式分别体现财政收支分类数据、各类教育在校生和毕业生数、各类刑事案件历年发生数等都有这样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