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文采英葆本真:《学术季刊》的学术价值 1947年,曾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院长的黎锦熙先生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毕业同学录》题词:“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应该说,这也融入先生所主持的《学术季刊》的办刊过程之中,从而形成了《学术季刊》独有的精神风貌:那就是以民族文化传承为旨归,以学术养正气,进而延展期刊的学术传统。 《学术季刊》三期共发表45篇学术论文,凡涉文史、教育、艺术等学科。作为学者办刊的重要体现,《学术季刊》刊载有出版委员会主席黎锦熙先生的多篇文章。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汉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作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出版委员会的两任主席,先生对《学术季刊》的延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先生在《学术季刊》共发表了5篇论文、11篇诗作。其中,《中国古今语文之综合的研究》《各级学校〈作文〉教学改革案》《中等学校国文讲读教学改革案述要》事实上突显了先生的大家风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易君左先生的《孔子及孔门谈诗》、冯国瑞先生的《绛华楼金石经简诗录》,在今日看来,仍然有拨云见雾之感;艺术方面,有王汝弼先生的《声乐探微》、李世权先生的《隋唐八十四调解说》、叶鼎彝先生的《广境界论》,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学术研究特色。 以师范为特色,自然教育研究见长。当时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云集了全国教育理论界的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发表于《学术季刊》上的论文,大多属于教育研究的扛鼎之作。其中卓有影响的有李蒸先生的《今后教育建设之路》一文,这篇文章展示了先生的办学思想与对教育发展的深刻思考。作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首任院长,他的教育思想对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传统的养成以及学校的发展走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此外,李建勋教授的《抗战后吾国高等教育之态势及其改进》《关于吾国高级师资训练几个重要问题》,许椿生先生的《中国教育史上关于孔子二三事》,金澍荣、杨少松先生的《西北中等学校师资问题之一斑》,唐得源教授的《学校管理引论》,胡国钰先生的《智慧活动之条件》,郭鸣鹤先生的《中等学校的课外活动之原理与实施》,陈毓瓒先生的《体育活动对于心理卫生的贡献》等文,在当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在今天看来,其中的诸多认知诸如课外活动之原理、体育之意义仍需我们认真汲取。 《学术季刊》创办伊始,就是文理综合性学报,但以文为主。理科方面,只在创刊号上刊载了两篇论文,一篇为理化系著名教授张贻侗先生的《顺容性与分子构造》,另一篇为博物系讲师栗作云先生的《变形虫的采集及其简易的培养法》。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的办学特点以及理科教师的学术思想及治学精神。 在《学术季刊》所刊发文章中,有较大比重的诗作。我们说,诗作犹如一股清流,给予抗战困难时期的学者、读者以充沛的精神营养,实在也昭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旨趣,这是非常可贵的中国元素在特殊时代的内置。 《学术季刊》从创刊到停刊历时8年。如果从动议算起,时间覆盖了整个20世纪40年代。季刊虽然仅出了3期,但她的发展历程却客观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态,而她所追求的、所内含的文化元素与精神元素同时又构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一道亮丽的风景。事实上,在她持续期间所推崇与彰显的西北文化建设的四大原则“恢复民族固有道德、提高社会生活水准、推进各省公民教育、供给人民精神食粮”,确实发挥了杂志应有的作用。我们说,这本诞生于抗日救亡大潮中的学术刊物,正如一朵蕴含着西北塞上黄土气息的山花,散发出了抗战时期西北学人的文化坚守,为当时陕南城固和古城兰州的艰难岁月增添了美好的色彩,而尤为重要也值得我们挖掘的是,她展现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追求,故而具有非常迷人的历史价值——她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特殊写照。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编审、《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