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剑,1956年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文化是实践的,实践也是文化的。对于每一个特定民族与国家来说,它的文化是其自身民族性存在的存在方式,是民族特性的守护神。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可能成为阻碍民族发展的保守性力量。对待民族文化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民族文化创新不同于民族文化的振兴与复兴,也不同于文化的改良,不能简单地视之为文化的标新立异,文化的创新是一种文化的革命与质变。文化创新需要有创新理念与创新精神,需要文化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要反映社会实践的需要。同时,文化的创新也需要正确的历史观与文化观的指导。 关 键 词:民族文化/文化创新/文化进步 人作为人存在,是以一种实践方式的存在,也是以一种文化方式的存在。虽然,从发生学与因果关系的维度上看,是人类的实践与劳动活动创造了人类的文化,人类任何意义上的文化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应该说,人类的实践、劳动活动构成人类文化生成与发展的终极性的前提与基础,这样的认定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上是无可置疑的。然而,在人类历史的现实中,人类的实践、劳动与人类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双向作用、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实践、劳动创造出自己的文化,而文化一旦生成,又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前者。一切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属人的,具有历史性质的人的实践、劳动无不具有文化的底色和属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也有理由认为,人的实践、劳动在本质上也是文化的。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实践、劳动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彼此规定的关系。 人的实践、劳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普遍性地存在和显现于每一个民族的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是生成的,因而文化的存在是一种有根的存在。一个民族的实践发展史、劳动发展史是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的最深刻的物质性基础,任何民族的文化,它的生成,它的演进,它的表现形式,它的精神特征,它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都可以从该民族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正确性的理解与科学性的阐释。正如一个民族的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奥秘的钥匙一样,民族的劳动发展史也是理解民族文化生成与发展史奥秘的一把钥匙。对于马克思的历史观与文化观来说,上述观点应是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性原理。但任何民族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反过来又会对该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产生制约与规范的作用,这同样是不可否认与忽视的。任何民族的生成与存在,不仅与特定的生活条件、特定的地域空间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特定的语言、特定的文化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任一民族来说,它的文化是其自身民族性存在的存在方式,也是维系其存在的守护神,民族的兴盛与衰落通常与民族文化的兴盛与衰落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人们难以寻找到有哪一个民族在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或丧失了自己文化的情况下能够维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的证据。 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是无容有疑且无需申述的。无论在思想史上,还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会对此持反对或否定性的意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文化观虽然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的问题上诉诸实践、劳动的决定论解释,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化决定论的文化史观,但它并不否定文化在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维系自己生存与延续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正因为如此,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哪一个民族会忽视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的守护与发展。然而,无论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方面看,还是从民族历史发展的方面看,文化对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的作用与影响都具有两面性。任何民族的文化通常表现为多种文化因素的集合体,当中存在着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之分,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与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之别,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对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具有无条件的积极与肯定的意义。关于历史与文化间的这种双重向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曾有过明确的阐述,一方面曾明确地断定“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另一方面也曾明确地指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②。“在一切意识形态内”传统何以会成为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诚然,文化是生成的,一切文化及文化现象的生成无不具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客观原因与根据,其根据或是来自于自然的方面,或是来自于社会历史的方面,一般来说更多的或主要的来自于后者。无根无据的文化是不存在的。然而,影响文化生成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由于受到人们认识能力与历史局限性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具有优秀的品质。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是,文化发展的轨迹越是朝着它的起始点追索,相应地越显粗俗。即使是在人类历史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对社会历史发展起过推动作用的文化,也并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合理与优秀的属性,曾经的合理与优秀只是相对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的,而社会历史条件与社会发展状况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而,曾经的合理与优秀也可能变成不合理与非优秀的,甚至变成一种阻碍民族历史发展与进步的巨大的保守性力量。从理论的逻辑推论上看,由于文化是生成的,它理应随着人类实践活动以及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世界文化史演进的实际情况看,没有哪一种文化是绝对固化不变的,一切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一个变动的历史轨迹,不同的只是有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如同奔流的江河,有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如平缓流淌的小溪。文化的发展存在着自发性与自觉性两种不同的状态,一般来说,在自发状态下,文化虽然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也能实现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通常是相对缓慢的,只有那些具有文化自觉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使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如同奔流的江河,一浪高过一浪。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累积与堆叠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过程。在文化发展的问题上,人们既需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表示出应有的珍爱与尊重,反对一切形式的历史的与文化的虚无主义,但相对于文化的继承而言,更需强调的是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香火不断的条件,是文化江河奔流不息的源头活水。在对待民族文化的问题上,文化虚无主义是错误的,文化上的恋旧主义与保守主义同样是错误的。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创新力,文化之命,命在惟新,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文化高峰,形成了伟大文化传统,作出过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文化成就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文化,强调文化创新的作用,提高创新意识的自觉,树立创新的精神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其深刻原因在于,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人们的心理上积淀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越是曾经创造过伟大文化的民族,越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其文化心理结构亦越稳固,越易产生文化拜物教与文化上的原教旨主义。当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生成一种类似于拜物教与原教旨主义式的认同情感时,要实现自我超越就会变得极为困难,这或是世界历史上那些曾产生过文化高峰的民族,在往后的历史发展中,很少见到第二座乃至更多的文化高峰,文化繁荣很难持续的缘故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