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喜爱和期待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他指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这些老电影,《北京的金山上》、《阿佤人民唱新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些老歌曲,影响和感动了多少人。这些年也有一些好的书籍、电影、歌曲、节目,但总的说还不够,要多一些、再多一些”。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因此,必须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中心环节,努力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优秀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努力做到德艺双馨。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热情洋溢地赞誉民族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倾情奉献,并为进一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加油鼓劲。这些论述朴实生动、切中肯綮,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既是根本依循,也是宝贵的精神滋养。 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灿烂结晶。中华文化因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彰显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根。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成果不计其数。它们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活水源头,萦系着各民族向美向善的情感,蕴含着磅礴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达到了很高造诣。如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我国共有38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截至2015年,国务院已公布的4批、15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有598种,占到39.2%;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传承人有524名。此外,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对于所谓“中国不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不力”的质疑,尤其是所谓“民族同化、文化灭绝”的谎言,事实是最有力的回应。我们要深刻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的巨大价值,继承、保护和利用好中华民族祖先前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多样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地区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不同民族、不同历史、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资产,不是哪一民族,哪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中华文化不断拓展多样性和丰富性,逐步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普遍存在,是历史形成、规律使然。文化的恒常价值常常是渗透于文化多样性之中的。文化多样性本身就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有利于保护和拓展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要以文化多样性来抵抗、纠正、平衡单一的资本与市场逻辑,不能让现代化、工业化以及物质增长取代文化的进步、精神的富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