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广西师范学院黄玲以广西壮族民歌为例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认为:随着我国强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广西壮族地区的城市化率较前有显著提升,部分壮族群众也因此完成了由村民向市民身份的转换。随着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壮族民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诸如参与人数越来越少、传承人老化及人才断层、传承内容日益简单化及传承资金严重不足,呈现出衰微萎缩的发展态势;基于传承发展壮族民歌的现实需要,必须采取多方筹集发展资金、加快培养传承人才及为壮族民歌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等步骤和措施,使壮族民歌在新常态背景下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 咸阳师范学院于丽阐述了壮族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并探讨了其传承发展问题。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种,据史料记载,采茶戏先是在赣南地区生根发芽,之后迅速"兵分几路"朝周边传播。当采茶戏传到广西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后,便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出现新的采茶戏支系,如壮族采茶戏等。这些有着浓厚少数民族特色的采茶戏,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充实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但在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下,今日少数民族地区的采茶戏,不可避免出现了传承和发展上的种种问题。本文主要以壮族采茶戏为例,基于少数民族的视角,来对采茶戏的来源和发展、表现形式和特点、当前的困境以及如何更好去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 西南大学田阡研究了北路壮剧的传承与发展,以西林县那劳村为田野考察点,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林县那劳村北路壮剧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以透视北路壮剧在西林传承与发展的基本面貌。认为在面临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娱乐方式冲击的情况下,应当善于借助现代传媒立体呈现壮剧表演,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搭建传习基地,扶持准专业化壮剧剧团等措施促进壮剧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覃德清认为,实施壮族文化建设,需要界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文化建设的原初真义,反思历史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确认壮族文化建设的时空语境与逻辑起点,在延续壮族诗性传统和诗性基因的基础上,确立"生态、世态、心态"和谐以及"天、地、人、神"共生的文化建设目标,通过借鉴国内外文化建设经验,提升壮族文化建设的品质,从"非遗"保护介入文化建设实践,构筑壮族文化传承的新机制,通过"安居、安家、安业、安身、安心"以及"饭养身、歌养心、圣养灵"的实施路径,臻至"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