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周光辉 李虎:领土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构建一种更完备的国家认同理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社会科学》 周光辉 李虎 参加讨论

    领土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内容和测量国家认同的必要维度,这一点被传统的国家认同理论所忽视。一般而言,传统国家认同理论包括制度认同理论和民族认同理论。制度认同理论认为,公民的国家认同会随着公民对国家的制度的认同而变化,如果国家能够施行良善的制度并赢得公民的普遍认可,公民的国家认同会随之而增强。与之类似,民族认同理论认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所有公民整合成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如果民族成员和国家公民的边界重合,公民的国家认同会随着他们的民族认同得以形成和增强。基于传统理论,诉诸制度认同或民族认同成为塑造和强化国家认同的传统路径。
    传统的国家认同理论有两个特点:第一,在逻辑上,它们强调制度认同或民族认同的充分性,因而自然忽视领土认同的必要性。第二,在实践层面,它们面临着相互矛盾的实践后果:同样是采用制度认同或民族认同路径,有些国家的实践卓有成效,但另一些国家的实践并不成功。这种相互矛盾的实践后果也使得传统理论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其实,传统理论的这两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理论上的狭隘导致其无法完全解释其实践后果。
    在实践上,以制度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举措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构建社会福利体系。美国被认为是这一路径上的成功典型,它通过赢得公民对其民主制度的认同,使其内部各族群形成并保持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但是对于西班牙、塞尔维亚和和黑山等国家而言,这一路径并不可行。以民族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举措主要是民族建构,目的是将领土范围内的公民建构成同一个民族的成员。德国等国家在民族建构上取得了成功,而苏联则是这一路径上失败的典型,苏联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也花了70多年试图塑造新的共同的文化认同,但最终却并未如愿,民族因素反而成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传统路径的分析表明,无论是以制度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还是以民族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领土认同都是它们成功的前提。离开领土认同这一前提,制度认同会流于世界主义,民族认同也无法形成于地方性族群认同的合围之中,甚至可能为地方性族群认同建构成民族认同提供理由,即导致反向的民族建构。这在一方面明确了传统的制度认同理论和民族认同理论的适用性边界,可以用来解释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有些国家成功而有些国家失败的现象;在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表明传统的国家认同理论需要充实和完善,应将领土认同作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必要前提纳入其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