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周光辉 李虎:领土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构建一种更完备的国家认同理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社会科学》 周光辉 李虎 参加讨论

    一种更为完备的国家认同理论
    领土对于现代国家的建构意义表明领土认同在国家认同建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对建构国家认同的传统路径的分析也进一步证明领土认同的必要性。因而,形成和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的首要任务是塑造公民的领土认同。但领土认同并不是国家认同的全部。如果只有领土认同,国家认同也难以形成或维系。国家还需要制度建设或民族融合,来维系和增强公民之间的纽带。在领土认同的基础上,制度认同和民族认同都可能是建构国家认同的有效方式。但是没有哪种路径是绝对必要的,不同的国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路径。有些国家推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公民对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认同,而不是诉诸共同的民族文化来维系公民间的联结纽带,例如加拿大。而如果一个国家包含两种不同的制度体系,特别是不同的权力产生和运行制度以及两个及以上的再分配体系,它可能无法塑造共同的制度认同,但这样的国家可以诉诸共同的文化来强化公民间的团结。因此,从更宏观的理论视野来看,领土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而民族认同或制度认同都是INUS条件(充分非必要条件的不充分但非冗余的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基于这些条件建构一种更为完备的国家认同理论:国家认同=(领土认同*制度认同)+(领土认同*民族认同)。
    根据这个理论,国家首先要进行领土认同的建构。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到国家推行共同的制度建设或民族建构的范围,有三种有效路径可供选择:1.在全体公民中只进行制度认同或民族认同建构;2.在全体公民中同时进行制度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塑造;3.在绝大多数公民中同时进行制度认同和民族认同塑造,在少数公民中只进行制度认同或民族认同的建构。就第三种路径而言,全体公民有共同的领土认同,但没有共同的制度认同或民族认同。这种路径的有效性在于绝大多数公民所形成的认同能够与少数公民的认同相互交叉。正因为任何少数公民群体都与绝大多数公民共享制度认同或民族认同,这种共同的认同不仅能够避免少数公民群体被边缘化,而且可以强化两种公民群体间的纽带关系,使他们有意愿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之内。而不同的少数公民群体间不仅有共同的领土认同,而且都具有与多数公民群体生活在一个国家的意愿,因此他们也会逐渐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在这三种路径中,第二种路径所形成的国家认同也许最为稳固,但另外两种路径也能够有效塑造起适度的国家认同。在进行路径选择时,一个国家不仅要考虑各个路径可能带来的益处,也需要考量它们会遇到的障碍和所需要的成本。因为各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并不相同,这些障碍和成本也有所差异,因此它们会做出不同的路径选择。
    和传统的国家认同理论相比,上述理论具有两个特征使其成为更为完备的理论。第一,此理论明确领土认同的必要性,因而比传统理论更能解释已有的塑造国家认同的实践,也给出了更明确的适用性条件。第二,此理论揭示出更多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如果国家只是根据一种传统理论建构国家认同,那么他们会遵循路径1,即便国家同时实践两种传统理论,他们也只是采纳路径2。所以,传统的国家认同理论难以推导出路径3。而对于一些国家,特别是面临分离主义困扰的多民族国家而言,采取路径1或者路径2可能需要极高的政治和社会成本,而路径3可能是最为可行和有效的选项。因此,这个理论比传统的国家认同理论适用范围更大、更具有包容性。
    (周光辉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虎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理论专业博士生;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