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论蒙古族游牧生产方式的保护与恢复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包玉山 参加讨论

    二、游牧生产方式的保护与恢复逻辑
    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2]斯图尔德认为,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物质环境对其所实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习俗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为一定环境下的居民会用一定的技术去开发自然资源,因而也就会结成一定的劳动组织模式,而劳动组织模式又会影响到社会结盟的方式。越是简单的、早期的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影响就越直接。地形、动植物群的不同,就会使人们采用不同的技术和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3]庄孔韶则说:“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整合是地球上人类幸福存在的根基。”[4]
    很显然,生态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自然基础。[5]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适应并保护着不同的生态环境。生态多样性消失了,文化多样性也将随之消失。形成于不同生态环境的不同文化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更无文野之别。
    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畜牧,尤为适合游牧,而并不适合于农业,尤其不适合滥垦无度的小农生产方式。从气候条件看,第一,蒙古高原地处中亚内陆干旱少雨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以大雨、暴雨为主。雨水来不及渗到地表而流走,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第二,蒙古高原又是多风地区,风力大、风速快。大风会使本来就十分干燥的土地更加干燥,造成农田的沙化及表土的流失。大风平均每年可从每公顷农田里刮走30~50吨腐质层的表土。[6]第三,无霜期短,冬季漫长的气候特点又限制着许多农作物的栽培。从地表结构看,蒙古高原以地势高亢、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丘陵地带为主,淤积平原分布很少。土地表层很薄而容易退化沙化,宜于耕种的土地并不多。
    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上看,并不适合于农业,但人们在这里尝试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却从未间断。据史书记载,“匈奴积粟”、“种黍穄”、“谷稼”、“治楼以藏谷”;辽阿保机执政后曾“专意于农”;金兴起后,阿骨打也“力农积谷”。作为后来者,蒙古人没有拒绝接受这种先人已创造并发展起来的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但也不是把它作为主要生产方式来接受的。农业只是作为游牧畜牧业的副业存在和发展,从未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游牧畜牧业是唯一独立的经济部门,其他各业都依附于游牧畜牧业并为之服务。
    总而言之,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就是游牧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天然逻辑。只要这一特殊环境条件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游牧生产方式就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和必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