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余论 畜牧业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基本经历了自然放养、圈养、工厂化饲养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比利时的二英事件和英国的疯牛病、羊发抖、口蹄疫爆发之后,在欧洲大陆引起强烈震动,消费者对现代畜产品的消费信心出现严重危机,他们的消费意向发生逆转,由原来的消费现代畜产品转向消费自然畜产品。对此,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和修订有关立法,进一步严格有关畜产品的国家标准。随之在欧洲大陆自然畜牧业悄然兴起。而我们的畜牧业却正在重蹈西方的覆辙。其实,被我们当做落后野蛮生产方式加以消灭的游牧畜牧业,在诸多方面都符合后现代精神和要求。然而,如今游牧畜牧业被当做“落后生计”被人为消灭之后,草原上的禁牧舍饲成为“历史的进步”,发展为“现代畜牧业”。此种“现代畜牧业”不仅没有改善草原生态,而且加大了牧民的饲养成本,加大了他们的经营风险和生产损失,导致牧民收入连续相对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为6194元,比2000年人均增加2839元,年均增长7.9%,比同期农民收入增长慢了3.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牧民收入增长开始放缓,比“九五”时期慢了7个百分点。进入“十一五”以后牧民收入增长有所加快,年均增长12.5%,但和同期农民收入增长16.6%的速度相比,仍然慢了4个百分点。[10]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评价游牧畜牧业以及游牧文化的生态性本质和生产成本方面的经济性问题。总之,讨论游牧生产方式的保护和恢复问题,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包玉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7,(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55. [3]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67~68. [4]庄孔韶.从生态、文化到个体的观察看文化自主性[J].开放时代,2006,(1). [5]包玉山.经济-文化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5,(2);包玉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7,(4). [6]杨青山等.蒙古国地理[J].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1. [7]后藤十三雄(玛·巴特尔等译).蒙古游牧社会(蒙文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70~73. [8][美国]诺曼·迈尔斯(王正平、金辉译).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9]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