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张曙晖 王文光: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源流与融合趋势(4)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张曙晖 王文光 参加讨论

    四、中国民族史学科的融合趋势
    上述种种主观与客观因素使得中国民族史学科正处于一个被多种学科所解构的状态。这一态势既是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危机,又是该学科在当代各学科走向融合的时代必然趋势和契机。从近代到现代,是一个将研究领域不断细分为越来越多的学科分化过程。当这一过程持续相当一段时期之后,单一学科无论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向度上、抑或研究视野上,均愈发呈现扁平化之势,渐入封闭萎靡之域限。如何走出学科,尤其是已经形成一定传统模式学科的窠臼已然成为全球学术界思考的重要命题。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约翰·齐曼认为:“重大的科学创新,都是跨越学科之间屏障的结果。提倡在研究中更多的学科交叉,实际上是对更多科学独创性的要求。”[12](P258)持如是观点和判断的学者不在少数。但是,打破传统学科边界、走向大学科融合趋势下各学科大多仍处于思索、辨析如何转型的踌躇阶段。即便是本文探讨的中国民族史学科所依附的民族学学科,也挣扎于多学科交叉、边界含混不清的学科重新定位与发展的思考中。例如,杨圣敏教授最近撰文“通过讨论民族学与社会学和人类学之间的关系”,认为“面对科学研究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民族学研究也必然要更加开放,走跨学科、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道路”,“要淡化与相近学科之间的界限”。[13]
    对于中国民族史学科而言,既要融入于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大趋势之下,但又要保持其自身的学科特色。进而论之,一是学科的价值定位,需要保持中国国家发展与学术相互调适的关系,即侧重于“问题导向”,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存在奠定现实价值基础,并为之产出推陈出新、自适应的本土化理论;另一点则是研究方法定位,应该明确以文献为基础,立足于中国民族史学科的价值定位,以不自设藩篱的开放心态,积极吸取大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充实该学科的研究。要之如下:
    第一,中国民族史学科自身要适应中国学术界的变化,在国家发展的宏观历史变化当中去寻找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因和新的增长点。这就必须把民族史研究与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关注民族与国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国家研究的角度注意民族与国家的“多元一统”关系。如王文光教授《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历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历史格局》[14]一文就属于在这一方面所做的探索尝试与总结。
    第二,在坚持传统的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把研究的空间扩大,在空间上把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与世界历史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民族的发展历史,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一个目的还可以“说明中国民族所产文化,以何为基本,其与世界他部分文化相互之影响如何?说明中国民族在人类全体上之位置及其特性,与其将来对人类所应负之责任”。[15]因为中国的民族国情是少数民族都分布在边疆,而统一多民族中国的边疆也不是固化的,也是一个历史变量,只有与世界历史紧密联系我们或许可以有新的发现,例如可以用世界史的眼光来重新研究司马迁的《大宛列传》,认识秦汉时期中国人的民族观;在研究的时间断代上,要把中国民族史的研究时间往近代、现代延伸,向当代推进,关注中国民族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开拓中国当代民族史研究领域,把民族史研究与中国当代的发展问题相结合。
    第三,从本质上讲,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民族史学科是中国历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缺少中国民族史的中国历史都是不完整;反之,离开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去叙述各民族的历史也同样是片面的。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文中谈到中国民族史与中国史的关系时曾经说过:“举要言之,则中国史之主如下:第一,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观察其有无衰败之征。第二,说明历史上曾活动于中国境内者几何?我族与他族调和冲突之迹如何?其所产结果如何?”[15]显然,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的核心应该就是中国民族史。
    第四,基于上述第三点理由,我们认为在研究方法上理应坚持以历史学文献为基础,积极将民族学田野访谈调查和民族志深描方法、社会学问卷定量研究法、地理学的空间研究视角、政治学的理论模型建构与分析等多学科方法融入中国民族史学科的研究当中。以解决学科领域问题为导向,以不断构建学科理论为宗旨,以开放的姿态和融会贯通的学科创新精神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走出异化衰落的低谷。当然,这就要求中国民族史学科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方案上做出相应要求。同时,从事这一学科领域的学者更应勇于走进多学科领域的田野,通过尽可能充分地履新、尝试和碰撞为学科创新注入活力。例如王明珂教授以长期深入的民族学田野与扎实的历史学文献相结合的研究,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虽归于历史人类学学科之属,对于立足于文献为基础的民族史研究而言,其对田野资料的过度解读之嫌,需谨慎待之,但其总体方法值得传统中国民族史学科借鉴和思考。
    对于中国民族史学科的未来,从学科发展的长远观点来看,目前学科之间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中国民族史学科出现的边缘化和弱化应该是多学科综合趋势的一种短时间的现象,所以我们认为多民族的中国及其悠久的历史,决定了中国民族史仍将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学科。当然,这也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他学科也不外于是,毕竟大势所趋。
      作者简介:张曙晖,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王文光,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