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刍议(3)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史研究》 史金波 参加讨论

    四、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发展趋势
    中国各民族人民都为祖国的缔造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汉族在中国处于主体地位,对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决定作用。汉族在与各民族的交往中,吸纳了很多民族的优长之处,融入了不少其他民族的成分,与各少数民族血肉相连。汉族分布地域广,人口最多,经济、文化发达,以其先进性、稳定性和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不可替代的中心地位,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核心和压舱石的重大作用。
    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少数民族开发了中国边疆地区。中国的陆地边疆,从北部、西部到南部,几乎都是少数民族繁衍、开发的地区。北方和西部的少数民族利用当地广袤草原的条件,发展了畜牧业。少数民族的骑射技术影响到中原地区,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就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引进到赵国,并逐渐推广开来。(19)水稻的栽培产生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少数民族把当地盛产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方法传播到全国各地。如高粱、玉米、花生、芝麻、蚕豆、棉花、麻、葱、蒜、黄瓜、胡萝卜、胡椒、苜蓿、葡萄、石榴等作物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不少民族的手工业皆有特色,有的流传到中原地区。日常须臾离不开的桌、椅等为少数民族发明。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成就,不断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创制了30多种文字,记录了大量文献资料,成为我国文化宝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少数民族宗教对全国宗教的发展演变起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还在医学、印刷术、天文、历法、建筑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少数民族在保卫边疆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特别是近代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各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国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可歌可泣。至今中国少数民族这种保卫边疆的作用仍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共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的共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历史上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不仅覆盖着汉族地区,也浸润着各少数民族地区。汉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互相影响、交流、交融,形成了世界上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经过不断交往、迁徙、杂居、通婚等各种形式的交流,经济互相补充,文化互相学习,人员不断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团结进步,共同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在学术界进行过两次认真的讨论。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认为:主流是“许多民族之间共同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不断地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20)。著名历史学家翁独健教授认为:“尽管历史上各民族间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族间还是互相吸收、互相依存、逐步接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这才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21)1988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长篇演讲,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认为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在这个多元统一的格局中,华夏—汉民族是各民族凝聚的核心,把多元结合成一体。(2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并逐渐为学界所认同和接受。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总在不间断地进行,交流越来越热络频繁,交融越来越显著,各民族之间从来没有严格的壁垒。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民族在不断融合,民族越来越少,民族语言越来越少。中国历史经验证明,各民族只有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互相依存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当前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各民族更应加强、深化交流,提倡、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合作,不能在民族间交流方面设置障碍。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更为频繁的时期。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各民族之间紧密团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携手迈进小康社会,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目标。今后各民族还会有更加广泛、更为深刻的交流交往交融,互相吸收、互相依存、互相接近会更为显著,以达到更高层次的共同繁荣发展。
    史学工作者在宣传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当前应该在民族平等的前提下,提倡增强中华民族一体的观念,在保护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强化祖国意识、公民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大力改善民生,使国泰民安。
        作者简介:史金波,194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宁夏大学特聘教授。
      注释:
    ①《礼记正义》卷一二《王制》,《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38页。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970-983页。
    ②《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页;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第3317-3318页。
    ③《魏书》卷一《序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7页;卷九五《列传序》,第2042-2043页。
    ④《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6247页。
    ⑤《晋书》卷九七《四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31页。《周书》卷一《文帝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921页。
    ⑥《文献通考》卷三四六《四裔考二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604页。
    ⑦《辽史》“附录·三史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57页。
    ⑧[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序,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⑨《大义觉迷录》,《清史资料》第4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页。
    ⑩梁启超:《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新民丛报》杂志第65、66号,1905年3-4月;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新报》1907年5月20日。
    (11)《魏书》卷一〇八《礼志一》,第2744-2745页。
    (12)《辽史》卷六三《世表》,第949页。
    (13)《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995-13996页。
    (14)[金]佚名编:《大金德运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5)《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19页。
    (16)《明史》卷七六《职官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5-1876页。
    (17)《明史》卷三一〇《土司传》,第7982页。
    (18)《清史稿》卷五一二《土司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204页。
    (19)《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第1806-1808页。
    (20)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1)翁独健:《在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闭幕会上的讲话》,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
    (2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