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书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借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袁牧的一句经验之谈。 
    一般来说,借来的书,迟早总得还人,“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见之矣”,所以,借来的书总是挤时间抢先读完。相反,自己花钱买来的书,插进书橱之后,心想早晚总有机会,往往放了很久都不曾读。就像长期住在一个城市的人,总是不如偶然路过的人那样玩遍当地的名胜古迹,及至调动工作了,才突然想起竟有好几处该去的地方未曾去过。 
    我八九岁开始读课外书,大半是小说,而且是大达图书公司出版的廉价剑侠小说和扫叶山房出版的石印本《济公传》之类神怪传奇。穷小子没钱买书,都是求人情从同学那里借来的,除了必须保证按时还书之外,还得干些譬如替书主人写几张大字应付老师之类“义务劳动”以作补偿。姐姐也迷这些书,为了赶时间,我们常因为耽误正事而挨母亲训斥。有一天,路过基督教福音堂,见旁边那间不足十平方的小屋新挂上了文化站之类的招牌,好奇地进去看看。屋里有几份报纸和大约二尺来长的一排书。高兴极了,马上逐本地翻看究竟有哪些可读的书。居然有一本小册子是史沫特莱的《毛泽东自传》,那惊喜不啻于哥伦布在航船上发现前面竟是一块陆地。 
    这里得解释一下。少年时代,我在广西一个小镇度过。那时的广西,在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统治下。不管真也好,假也好,他们比较开明,所以才能让街道文化站居然有一本宣传共产党大人物的书。那时,我当然不懂得共产党同国民党孰优孰劣,但是,蒋介石、毛泽东这些“猛人”的名字我从老师那里听到过。出于好奇,我坐在条凳上读完这本小册子,头一次接触了另外一个新世界。 
    再过几年,考上中学。这间开办了将近 20 年的县立中学藏书相当丰富,不仅有鲁迅、巴金、茅盾、邹韬奋,而且还有马克思、托洛斯基、布哈林,让人大开眼界。从此,我向剑侠小说“拜拜”。初中一年级我特别喜欢邹韬奋的《萍踪寄语》;接着就是巴金的《家》、《春》、《秋》;经过老师讲解,我又喜欢上鲁迅和茅盾。按物质生活说,我们(特别像我这样的幼年丧父,全靠母亲做手工养活的穷孩子)比现在的少年苦多了;但是,那时的老师并不必为什么“升学率”伤脑筋。他们上课前认真准备,自修课时绝不让我们松散。除此之外,就是我们的自由天地,喜欢看什么课外书就看什么课外书。寒暑假的作业不算多,除了帮母亲干活和按规定做完作业外,还可以读不少课外书。特别是上了高中之后,图书馆的老师对我们格外优待,每次借书不限一本,假期也同样开放。马克思、布哈林的书,本来放在禁书那格,我们也蒙恩准借回去囫囵吞枣地读过。布哈林四本一套的《唯物史观》,我们委实读不懂,硬着头皮一页一页地啃,另有一番情趣。假如这些书是我的,放在书柜里,我肯定不会读它。——当然,既然读不懂,根本不应该好高鹜远去硬读,这里只是想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一种乐趣。在这种乐趣中游泳书海更是得益匪浅。 
    离开母校将近半个世纪了。对母校的图书带给我的恩泽,始终念念不忘。前年听说,在“文革”中,这些“封、资、修”都在“革命”声中变成纸浆,心里对这种煮鹤焚琴的罪孽难过了好些天。
                         二、书劫
    想读书,不能全借,总得买书。于是,除了读书乐之外,还有藏书乐,接着又必有失书苦。 
    读中学时是穷学生,解决生计已经难上加难,虽然仍然千方百计地凑钱买书,老师和报社的编辑(我向他们投稿)也送些,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存书也就是那么一小摞。考进广州中山大学后,情况有了改变。我是公费生,吃饭不必操心。投稿的命中率也高了,于是,我每月总有一个星期天进城,头一件事情是去报社取稿费,然后直奔文德路旧书店,一间一间地浏览。这些旧书店存书相当丰富。不知什么缘故,刚在新书店出现才几天的书,这里就可以用六七折的价钱买到。30 年代的书,有的是,也不贵。一般的线装书我们也买得起。于是,当 1948 年夏天奉命撤退去香港报到时,我已经有一木箱图书了。这些书带不走,也不好托人带回家里。我把它们同别的行李全寄放在一位同学那里。 
    从香港进了游击区后,没书可看简直是一大苦恼。幸好那时在香港有一位同学,因腿脚不便而无法入游击区。临走时,我把几篇稿子放在她那里。她把我写的两篇小说和一篇翻译的童话送去发表了,得了一笔稿费。在彼时彼地,这可是一笔可派多种用场的财富。我要求她把其中一部分买书给我。后来,在一个交通站里发现一大堆过往行人留下的各种书籍,大喜,尽力而背地取走了一些。书多了,行动不便,我把它和一些冬天的衣服寄存在古合江村契娘家里。 
    人要倒楣起来,真是毫无办法。不久,契娘家失窃了,我存在那里的一藤箱东西无影无踪,两件毛衣是母亲给我织的最值钱的财产,对小偷确实有用,也还罢了;书,以及发表了我的作品的杂志报纸,对他有什么用呢?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时我还不晓得,也是这个时候,特务到中山大学进行了一次大洗劫,我寄存在同学那里的全部行李也遭了难。 
    解放后,从零开始,既买丢失了的,也买新出版的。10 年功夫,居然又堆满了 4 个大书架。1961 年调动工作大搬家,忍痛卖掉一批。那时候,广州文德路旧书店仍不少,很有识货的人。他们上门收购,有的按原价收,有的打折扣收;有的当废纸卖,居然卖得百余元。这些书,大都是重复或用不着的,卖掉并不可惜。唯一的错误是,我买回一套新版的《静静的顿河》后,把解放前出版的那套卖掉了。后来发现,新版根本不如旧版,是奉命作过删改的。为这件事,我没少后悔。 
    调到北京后,逛书店更积极了。几年功夫,又是满满的几大书橱。文化大革命一来,这些书都成了“封、资、修”、“大毒草”。大字报一贴,我的“罪状”一公布,老担心哪一天突然来查抄。还好,所在单位比较文明,除了个别人,大部分“牛鬼蛇神”的家恩准免抄。后来全家扫地出门去干校,当然得论斤论两地卖掉一大批书。十分走运的是,蒙某大人物发话,我们仍得以带走心爱的书。我这位“牛鬼”也居然弄走十几箱书,其中包括心爱的 “封、资、修”。除了运输途中遗失一箱历史书外,全部安全到达,实在是不幸中之大幸。 
    我们一家家被分别安置在农民家里。我分得的是一位自称曾当过治保主任的农民 3 间厢房。开始,我们劳动任务很重,军代表还不时地偷偷地从窗外观察屋里的动静,因此,除了 4 卷宝书外,其余的书都原封不动地捆在箱里。时间长了,到底是积习难返,加上孩子也很需要听故事,我悄悄地打开装中外文学名著的那箱书,把《水浒》和巴尔扎克、果戈理的书拿了些出来,在稀有的节假日中阅读解闷。这一下可糟了,原来我这位房东是出名的三只手。他趁我们全家不在的时候,撬门而入,毫不客气地偷走一大批书,其中包括 1 套 4 本石印的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我又惊又怕,不敢声张,苦苦哀求他还书。结果,《金瓶梅》只还了 3 本,真余的也还了一些,声称全部就是这些。我也不敢再追,自认倒楣,赶紧搬家。直到现在,那套四缺一的《金瓶梅》仍躺在书橱里,作为我遭劫的见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