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书缘(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至于零七八碎被人刘备借荆州弄走的好书,如今想起仍耿耿于怀的,也有不少。太琐碎,不说它了。这种人,让人讨厌,却又无法摆脱。我相信不少读书人都有类似的苦恼。
                       三、图书馆
    读中山大学时,我曾选修著名图书馆学专家杜定友教授的图书馆学。杜先生讲课方式很特别。因为选修的才十几人,而且多是师范学院的小姐,杜先生往往让我们到市里他府上听课,师母赐以一杯咖啡和一块点心。更让我神往的是,杜先生身兼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课间常带我们到不对外开放的书库参观某些奇书。我仍记得的,有一叠上面批有“知道了。钦此”御笔的黄色奏疏,一位英国人研究《诗经》的笔记本。这位英国人把木刻本《诗经》每句一页地贴在略短于八开的中国旧式帐本左上角,其余地方全是英文,或注汉音,或作解释。这种治学态度,十分令人神往。 
    中文系学主为什么却选修图书馆学呢?这里头有我的打算:毕业后自谋职业。我的第一志愿是留校当助教,然后攻学术,其次不到报社当记者,狡兔第三窟就是图书馆。我想得很天真:“近官得力,近厨得食”,座镇图书馆,满可饱餐天下奇书。后来这三条路都没走成。但是,我一直对图书馆有深厚的感情。我觉得那里是最温暖、最养人的所在,有如母亲丰满的乳房之于婴儿。 
    曾记得,离开那五分钟便可走完的小镇来到花花世界广州,十几位来考大学的同学租住在豪贤路一间不到 20 平方的房里。人挤人,兴趣各异,我哪能找得着一块坐下来看书写字的地方?终于发现,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是理想的乐园。每天早上,同一位同学在街边买一块廉价的蒸番薯,边咬边往文德路走。在图书馆门口领一块小竹牌,经过一个庭院,就是阅览室和借书处。 
    人不多。可以自由自在地翻看报纸、杂志,查一查投去的稿子有没有发表;还可以凭小竹牌向管理员借书阅读和做笔记、写文章。为了方便,我下狠心不惜“重贸”买回来一支关勒铭自来水笔。今天的年轻人一定以为我在危言耸听,他们哪能知道,在彼时彼地,对于一位穷学生来说,别说美国的派克,上海的关勒铭就已经够奢侈了。
    1947 年夏,这支笔被扒手偷去。在这以前,我的一些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在中山图书馆男写出来的。 
    发榜后,我不再无家可归,在中山大学有了自己的床和小书桌。文学院图书馆仍然是我留连忘返的所在。我从书架的这头走到那头,几乎逐本逐本地翻查,从中找到我需要的参考书,写出一篇篇可以卖钱买书的文字。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没有图书馆几乎等于鱼儿缺乏水。 
    同样,仅仅靠自己的藏书,司马迁写不成《史记》,马克思写不成《资本论》,爱迪生、牛顿、达尔文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大概是杜先生讲课时给我留下的记忆吧?图书馆原先只对司马迁这样的官吏开放,老百姓是不得问津的。老子曾经当过周朝的“守藏宝之史”即国立图书馆馆长,管着“百国宝书”,因此,后来成了圣人的孔子也得向他求教。汉代的王充,家穷得无钱买书,又进不了图书馆,只好跑到书店揩油。他的记忆力惊人的好,用这种手段掌握大量知识,写出《论衡》。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到亲戚家苦读了。宋代有一位杨玠,同藏书万卷的崔家女儿结婚后,经常去丈人家看书,还开玩笑说:“崔家的书给人偷光了,他们都不晓得。” 崔家赶紧检查,书并没丢,杨玠拍着肚子说:“书已经藏在这里了!”时势造英雄,似乎古人的记忆力因此被培养得特别好,被称为“行秘书”即活图书馆或“破败书橱”的人有好几位。可惜,我们的这种功能,被近代开办得越来越多的对平民开放的图书馆惯得蜕化掉了。 
    但是,最近我却收到母校一位爱好文学的中学生来信诉苦,说:“我很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中外古典文学名著,但是,我没法找到!我真羡慕你读中学时能那么走运,读到那么多好书。”读到这里,我心中为之一沉。 
    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的书,包括国家图书馆和私人的藏书,总共被焚毁过多少次,这恐怕是很难弄清的一笔糊涂帐。秦始皇焚了一次,王莽上台下台时焚过一次,汉末战乱中又散失焚毁过一次,南北朝焚过不止一次,安史之乱又遭劫一次,黄巢造反又毁一次,靖康之乱又是一次……可以这样说,农民起义时,往往把烧书当成“革命行动”;皇帝垮台时,又绝望得“反革命”地烧它一次。邓买《国粹丛书·跋》说,“书自秦火以后,大厄凡十有一,而乾隆之时最后最烈。”如此算来,六十年代发生的“破四旧”,应当属第十二大厄了吧?那位中学生借不到书,重要原因是我这间民国初年开办的母校近十万册藏书,由于它们使人越读越蠢的滔天罪行被焚毁一空了。它当然不是当时唯一被焚的图书馆,甚至根本不够格排上队。想当年,光是北京,国子监里堆满了从“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派”那里抄来的各种图书,废品收购站堆满了 8 分钱一斤的线装书和精装书,还有害怕被当成罪证而在夜间悄悄扔到北海湖底的成麻袋、成麻袋用外汇从国外买回来的珍贵书刊……多少孤本秘笈从此永远迷失!噩梦醒来后,许多人的头一件事是索取或买回在动乱中被抄被焚的书籍。1977 年春天,我路过广州东山新华书店,那儿排着长得拐弯的队伍,为的是买到一本重印的托尔斯泰《复活》!可是,对于教育经费奇缺,教室已变成危楼的学校来说,买回那十万册书无疑比上天揽月更难百倍。这里有几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湖南省近几年有 12 个县级图书馆未曾购进过一本书;新宁县图书馆去年只订了一份《湖南广播电视报》。浙江杭州市辖六区七县 150 万少年儿童,摊到的读物是各县人均半册,城区人均不足 4 册。甘肃每个中学生每年只能摊到 4 册书,小学生则不到半册。去年我到山东、安徽几个区乡文化站看过,不少文化站除了发工资,再也没有能力采购一册书。一方面是废品收购站仍然成吨地收回根本没人看过的崭新的书本——由公款买来按人头分发的“讲座”、“学习材料”,一方面给少年儿童提供读物的图书馆经费奇缺,这个矛盾十分发人深思! 
    不知道是不是同图书越来越金贵、越稀罕有关,一些图书馆也在悄悄地改变它们的职能,似乎它们的首要职责是藏而不是借了。借书,特别是向大图书馆借书,往往成了使人生畏的“捣乱行动”。啊,多让人怀念的中山图书馆!多让人怀念的小竹牌!什么时候,那些门禁越来越森严、手续越来越繁难的图书馆来它个“城门大开”,让书迷们大饱眼福呢? 
    书只能使人聪明。读书越多越蠢的人毕竟只是个别,没有书读的人聪明不起来则是绝对真理。
                       四、书害
    从 1964 年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始,毛泽东不止一次反对让青少年多读书,并举出许多例证加以说明:历来的状元,出息的没几个。明朝皇帝搞得最好的明太祖、明成祖,一个是文盲,一个是半文盲;万历、嘉靖读了很多书,成了知识分子,皇帝就做不好。梁武帝能说会写,困死台城。宋徽宗能诗会画,字写得很好,做了俘虏。相反,外国的作家高尔基只读了两年书,科学家富兰克林卖报出身,发明家瓦特是工人,中国的李时珍、祖冲之、孔子都没读过大学,有的只不过小学程度。百分之九十不识字的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陆军大学毕业生……因此得出结论,“书读得越多越蠢”,“读多了害死人”。到了“文革”,这番话发展成“知识越多越反动”。停课闹革命,白卷逞英雄。老九变老鼠,人人喊打。端的是“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了。这种读书有害无用论,经拨乱反正后有所改进,但是,思想一经搞乱,要彻底纠正过来,也并不那么容易。 
    何况,毋庸讳言,确有读书破万卷却愚蠢到家的呆子。 
    女研究生起码读书十六七年了,却受骗于一个乡村小姑娘,让人卖到农村去当媳妇。要不是此事登了报,谁都会认定纯属无踪无影的恶毒谣言。前些时又有一新闻说,一位学习成绩数一数二的中学生,见用煤气热水器洗澡的母亲因煤气中毒而晕倒,不懂得马上找邻居帮忙,也不会打电话叫救护车,而是大门一锁,坐一个多小时公共汽车找在出版社当主任编辑的爸爸。爸爸不在,他仍缄口不言妈妈晕倒事。而这位爸爸呢,偶然提前回家,见妻子晕倒,懂得打电话到妻子工作的医院叫救护车,救护年来了,找不到他家;他却直坐在家里等了一个多小时,从没想到把妻子抱下楼来叫出租车去医院。嘲笑当教师的不会垒鸡窝纯属故意找岔,而这位研究生和父子俩的缺乏生活能力,实在够上“蠢”字了。     这类蠢人蠢事,毕竟个别。较多的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死教条主义者。他们“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照古书记下的片言只语死套。董仲舒以经义折狱可为一例:“甲无子,于道见弃儿乙,养以为子。及长,乙杀人有罪,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之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当匿乙,乙当坐。”就因为经典著作有过“父为子隐”这句话,藏匿杀人犯可被判无罪。董仲舒以经义折狱的怪判,随手可以抄出一大堆,可他却被称为这方面的权威!按照这种理论和同它相配合的八股科举制度,确实培养出一批批唯书是问的“章句小儒”,“万卷经书,满腹文词,不能发一策,弯一天,甘心败北,肝脑涂地,而宗庙墟,而生民■矣。抄捡大观园时潜心诵读《太上感应篇》的迎春,就是活宝一名。     王充是反对唯书的,他在《论衡》中指出,“圣贤之言,上下多相违,前后多相失,世之学者,不能知也”。这就是说,即使是圣贤之言,也得具体分析,不能硬搬。黄宗羲曾经指出,《礼经》是诲淫之书。乍一看,离经叛道到这个程度,还得了?其实此说未必无理。被吹捧为“经国家、利社稷”, “决嫌疑、明是非”的经典著作《礼经》,给天子规定的大小老婆总数是 121 人。按郑玄的注解,她们的值班次数是:“女御 81 人,当九夕;世妃 27 人,当三夕,九嫔 9 人,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后“当一夕”。所谓“当一夕”,据考证说,即天子一个月内同她做爱一次。如果此说属实,一位天子一个月就得同大小老婆做爱达 800 多次。比西门庆还西门庆,说它海淫错在哪里?在这种经典著作面前,教条主义只好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