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学者于东北亚地区民族研究多有所得,成果卓著。 通常认为,东北亚即亚洲的东北部,一般指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俄罗斯东部和蒙古国一带。 东北亚地域广袤,周原月无月无,自古居住着许多民族,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开始生产活动了。久远的历史,留下了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在这个地区的开发和进步。 那么,怎样去阐述东北亚地区民族的孕育、形成、发展和消失呢?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呢?自然,要探索的课题甚多。下面谈三个问题:第一,东北亚民族研究中的先祖远源;第二,东北亚民族与汉民族之关系;第三,东北亚民族研究中方法论。 一 黑龙江沿岸地区的远古居民的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村落址、古城址、墓葬址,多有发现。考古学资料告诉人们,早在3.5~3万年以前,一些狩猎民族已开发北方。公元前6~5世纪,已形成新石器时代文化,黑龙江下游流域已形成民族部落和集团。例如,哈巴罗夫斯克附近的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萨卡奇阿梁村古岩画,是人类黎明时期的原始艺术同现今居住康当村的那乃人以及比邻其他民族的桦木器、桦皮器、衣饰图案,颇相若。文化的承续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的波利亚纳村、杜鲍沃耶村、彼得罗巴甫洛夫卡村、达达村,都有古代遗迹。Г·Ф·杰别茨教授说,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30万年以前),即以占据了北亚。 黑龙江省考古学者,发表了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发掘资料。例如,黑龙江五常学田村文化、哈尔滨阎家岗文化,均属旧石器时代文化,在松花江流域,已形成民族部落和集团,距今2.5~3万年以前。 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古代就是中华民族所居之地,自北魏、辽、金、元等王朝进一步开发,古代东北亚土著民族,日益觉醒,曾成为中华民族的立国的统治阶级。17世纪中叶,满民族是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只是到近代,后金崇德八年(1643年),沙皇俄国入侵,发生了方隅变化和民族别离,出现跨境之民族。例如,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的鄂伦春人,有的迁往黑龙江以南,大小兴安岭地区。鄂温克人,占西伯利亚人口1/4。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那乃人的那乃区、共青城区、索尔尼切内区,以及同他们比邻的埃文人、乌尔奇人、乌德羞人,即金代乌底改族,在鄂霍茨克海西南岸的乌底改河流域,还有奥罗奇人、奥罗克人,著名民族学家什特恩别尔格教授认为,他们是一个民族。还有尼夫赫人等。奥罗奇人居住在现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地区,即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苏维埃港湾区和共青城区。奥罗奇人同那乃人、乌尔奇人一样,自称“那尼”。在文化上奥罗奇人最接近于乌德盖人。乌德盖人的生产活动,主要是狩猎经济和捕鱼经济,居住比金区、锡霍特阿林地区和乌德尔河畔的占格地方。语言多同鄂伦春语。乌德盖人称“皮亚卡”,乌尔奇人称“托宗格”,俄罗斯人称鄂伦春为“奥罗奇”。 历史事实告诉人们,研究乌拉尔山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西伯利亚民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产、历史变化,是东北亚民族研究的重要内容。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赫哲人,是东北亚民族研究的主要课题。跨境民族的研究,应是我们民族研究的一个目标。 东北亚地区的民族,历史绵远,文化丰富,源远流长。其民族族属、族源问题,颇复杂。国内国外学术界观点不相统一。民族迁徙,形成民族结构的变化。民族的流动,大凡是自然条件发生了变化,或社会政治发生了变革。由此地迁移彼地,由甲处流转乙处。由于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因而民族发展呈现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983年夏,著名民族史学家陈述教授在一次同我谈话中说,在历史记录中出现过许多民族,在以后的朝代中不见了,不是他们没有留下后人,而是史书中改用了别的名称。 17世纪西伯利亚最重要的纪录,是俄罗斯人侵入黑龙江流域。从1644年波雅尔科夫一行和1649年哈巴罗夫一行开始,到1654年斯捷潘诺夫在黑龙江上游及中游地区活动不断扩大 。当地居住着农耕民族如达斡尔、戈吉尔、久切尔等。1655年时,斯捷潘诺夫说,达斡尔人和久切尔人已经迁徙了。1689年8月29日,签订尼布楚(涅尔琴斯克)条约,俄罗斯人进入受挫,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年间,以及光绪年间,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土地,全入于俄。原来生活在精奇里江(今俄罗斯境内的结雅河)一带的达斡尔、鄂温克,被称为索伦部。 日本列岛民族形成也较古老,日本最早旧石器文化已有遗存。日本旧石器文化与北京周口店第15地点相类似,可能是北京猿人后裔迁居日本列岛地区。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认为,“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细石器一样,都是周口店第1地点——峙峪系统的延续”。关于日本人祖先,日本学术界也是争论的问题。有三种观点,其一,绳纹文化时代的阿伊努人说。中国学者有主此说者。其二,弥生文化时代的原日本人产。其三,即日本人说。其族属、族源亦复杂。 朝鲜半岛民族形成也较古老。朝鲜半岛最早的民族是貊族,他们从中国东北地区转移到朝鲜半岛的。春秋战国史料,均有记载。貊族的形成,国际学术界观点亦相岐。后来,出现了夫余、高句丽、古朝鲜。高句丽原是中国境内古老居族貊族的一支,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时,在今浑江下游地区建立高句丽奴隶制政权(今吉林省集安市)。后来,发展到了朝鲜半岛,公元427年,迁都大圣城(今平壤市东北)。公元586年,迁都长安城(今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朝所灭亡,存在705年。经250年以后的公元918年,新罗将军王建灭新罗,在今开城建立高句丽王国。西周初年,辽东及朝鲜半岛出现了箕氏朝鲜政权,殷人箕子领导殷人民入居该地方,为朝鲜国王,才有朝鲜国号。韩国学者多主此说。有的学者主张,商王朝时,中原发族东迁,形成阳夷,一支阳夷得名朝鲜。目前,移居海外的朝鲜族有500万人,在东北亚地区的日本有80万人,在俄罗斯有43万人,在中国有200万人(黑龙江省占45万人)。朝鲜民族是世界上最分散居住的民族之一。 怎样去考察东北亚民族族属远源呢?1992年6月,著名历史学家蔡美彪教授同我一次讲话中说过,民族的族源问题,是历史研究或民族研究中,最复杂的一个领域。蔡先生说,民族族源的研究,宜粗不宜细,宜近不宜远。蔡先生的学术主张,成为我们研究中国民族史、东北亚地区民族史的指导思想。 二 东北亚地区的民族,除了土著民族的研究,还应注重汉民族的研究。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要研究汉民族对这一地区的开发,汉民族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殊不多见,几乎是一个空白。文献记载、考古学资料,都说明汉民族同东北亚民族之关系非常久远,是东北亚民族关系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汉民族与东北亚民族关系,起于何时,目前尚难得出确切的结论。貊族时,早在青铜文化时代,承续和汲收了辽宁式铜剑文化。早在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朝,贡弓失。周武王十一年,肃慎氏贡眓失石纈。日本列岛民族,开始与汉民族往来的时间,马端临说,倭人自汉始通中国,日本考古资料,在北部九洲出土汉民族铜镜。金毓黻先生说,燕国始设辽东、辽西部。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赛加古城,出土了世界最早最完备的权衡器。衡器为不等臂的提系杆秤,宋元丰年间,始有等子之名,辽金承宋制,沿袭北宋衡制。在拉佐夫城,也出土有铭文,泰和五年(1205年)权,汉民族权衡器在东北亚出土,表明汉民族经济力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汉民族同东北亚经贸关系的发展。在鄂霍茨克海北岸马加丹(Маладан)市南部村落遗址,发现北宋货币。例如,皇宋通宝。在萨卡阿梁出土崇宁通宝,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制造的铜钱。咸平元宝,元丰通宝,滨海地区南部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出土,例如,大观通宝,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制造。祥符元宝、祥符通宝,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制造,崇宁重宝、熙宁元宝,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制造。嘉佑元宝,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制造。其他铜钱与马加丹、萨卡奇阿梁、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出土相若,在黑龙江下游,在布列亚河下游,亦出土宋代货币。考古学家瓦西列夫斯基说,北宋钱,在12~13世纪女真人金朝流布村城中,或从阿穆尔河下游流域,传到鄂霍茨克海。北海道亦有出土北宋货币,萨哈林(桦太)向北海道地区传播的。东北亚地区宋代货币的出土,说明汉民族的金融经济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同时表明货币流通领域的发展,和汉民族与东北亚民族经贸交往的关系。 汉民族同东北亚民族,在经济上有着强烈的影响力,发展了东北亚经济。东北亚地区的民族汲收汉民先进东西,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三 东北亚民族历史和民族关系中,用怎样的方法和手段去研究呢?目前,研究东北亚民族的学者,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 1991年6月,有学者提出用模糊史学方法研究东北亚地区的民族,研究说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无疑可以讨论。1992年初,《黑龙江民族丛刊》开会评选1991年度优秀成果,我通读了东北亚民族专栏的高文大作《东北亚民族研究方法论》一文,过眼后,颇感新鲜,想写文请教,瞎忙缘故,未有濡笔。1993年初,黑龙江省博物馆建馆70周年纪念,发涵通知我参加活动,学术讨论会有东北亚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内容。因此,作文一纸。 《东北亚民族研究方法论》一文写道:“总的前提是文献奇缺,资料零散,研究时断时续,采用正常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必然一事无成”。“东北亚民族研究所走的道路,足以证明模糊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与可能性”。“要研究一个既无本民族文字,又很少见载于传世文献的历史民族和古代民族的历史,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诚然,东北亚民族特别是那些土著的民族,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没有记录他们历史的活动,给历史研究者带来许多困难。即使是文献记载了,或语焉不祥,或扭曲失真。反映作者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政治,这说是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历史是一门科学,民族历史、民族关系史亦不能例外,科学是事实求是,这是我们一直在遵循的原则。社会科学资料,一般有这么几类,文献史料,社会调查,考古学资料,国外资料,考古学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学资料不仅可以补史之阙,而且可以验证其准确程度,从而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具有学术意义。研究东北亚民族,运用考古学资料,是最佳的研究手段。 人们知道,民族学关键概念是文化。泰勒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社会成员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社会其他人们获得所有能力的复合总体。 民族历史是多向度的。工匠式的单一的研究方法已过时。这是因为,维系人们实际生活的有多种因素。东北亚民族的历史文明,应引进民族学的一些研究原则。比如,对一个民族进行文化整合及分析;研究者的研究思路的主位文化和局外人的角度去观察的客位文化的研究方法;人们深层心理系统,价值观念;身自文化和异质文化。纵向和横向比较法,比较史学也是引进的。民族学对史料的研究,是把它放在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特别要运用我们传统的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成各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坛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学术意义。历史学方法论也在讨论中,有主张史学方法可分为三层,最高层次是普遍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主体层次是一般方法,此外是特殊方法,如考古学的碳素测定年代法、经济史的统计方法等。还有主张四层次说者。不管哪种方法论,对研究人员都有一定的参照系,都可以扩展研究的思路。 东北亚民族研究,有许多课题,多方面资料具备了,就去研究它。一时还不能认识的问题,暂且不论,留给以后学者研究,这也是学术研究一条规律,因为研究者总要受历史的局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