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太平天国粉碎英国侵略者平分中国阴谋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3 中华文史网 罗尔纲 参加讨论

    一
    《李秀成自述》记有外国侵略者到天京与天王交涉,提出帮助太平天国打倒清朝,平分中国,否则进攻太平天国,天王断然予以拒绝的事,其中说:
    鬼子到过天京,与天王及(叙)过,要与天王平分地土,其愿助之。天王云不肯:“我争中国,欲相(想)全图。事成平定(分),天下失笑。不成之后,引鬼入邦。”此语是与朝臣谈及后〔不〕肯从。鬼云:“尔天王兵而虽众,不及洋兵万人。有我洋兵三、二万众,又有火舟,一手而平。”鬼云:“我万余之众打入北京,后说和。今上(尚)少我国尾〔欠〕。尔不与合,尔天朝不久。待为(会)我另行举动。此这鬼头与天王〔谈〕不肯,然后与及(叙)谈。
    这是资本主义侵略者企图并吞中国的大阴谋,是太平天国反侵略斗争中的重大事件,我们必须考明。
    李秀成这段记载,文字虽简短,而全部内容却已经很扼要地记了出来。不过,李秀成只说“鬼头”,却没有说明是那一个侵略国家在华的首脑人物,也没有记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但有三点是明确的:一、提出交涉者的身份和国籍。李秀成说明是“鬼头”,即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首脑人物,而不是那些国家的非政府人员;也就可见所提的是代表该国政府的交涉谈判,而不是个人的行动。至于提出交涉者的国籍,据李秀成记他们的话说:“我万馀之众打入北京,后说和。今上(尚)少我国尾〔欠〕”的话,可见,说的是一八六○年十月英、法侵略军打入北京事。所谓“今上(尚)少我国尾〔欠〕”,就是说清朝给英、法的赔款还没有交清。案曾国藩在《李秀成自述》原稿上也用□笔在“尾”字下加一“欠”字,可知我们对这句话的释义并没有错。这个侵略者又分明自称“我万馀之众”、“我国”。据此可以断定他们不是英国在华的首脑人物,就是法国在华的首脑人物。二、交涉的结果,从李秀成述侵略者所说:“尔不与合,尔天朝不久,待为(会)我另行举动”的话,知其结果是双方决裂。三、提出交涉的时间,案英、法侵略军打入北京是在一八六○年十月,而到一八六一年四月二日,太平天国还与英国订立本年内不进入上海、吴淞一百里以内的协定,当时天王还特地颁布了一道《中西永遵和约诏》。在一八六一年春夏间,太平天国还不曾与侵略者决裂。考太平天国拒绝英国四项横蛮要求,是在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传檄向上海进军,是在一月七日。据此知侵略者向太平天国提出这一个阴谋交涉的时间,是在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之前,而在一八六一年四月二日之后,约在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下旬前后,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十一月初旬前后,也就是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下旬前后。
    二
    现在我们根据李秀成所记这三点明确的提示去进行稽考,看看在一八六二年一月一日太平天国与资本主义侵略者决裂以前,有那一个侵略国家派有代表到天京来进行交涉,其结果如何,事实便可以明朗了。
    考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即一八六二年二月二日,亦即清同治元年正月初四日,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书》说:
    英、法公使巴学礼、水军提督巴克从轮舶前诣天京,请诸大臣转奏天王无加兵于沪,而天王睿衷未可。诸大臣谓无论前日百里之约不能从命,即今日加沪之兵亦必速至,取天下岂能顾通商大局,况中外肯和,则通商之局亦无所窒碍。巴公使不悦而去,因此欲战之意已决。
    案黄畹说的巴学礼,又译巴夏礼(Harry s·Parkes),英国参赞。黄畹把他说为英、法公使是错的。黄畹说的英国海军提督巴克,又译作何伯(James Hope)。这两人都是当时英国政府派遣侵华的首脑分子。黄畹即王韬的假名。他向太平天国逢天义刘肇钧上书前,曾在上海英国教士开的墨海书馆工作了十三年。他在一八六一年春天,并且跟随过何伯、巴夏礼到天京和汉口向太平天国及清朝两方面进行交涉。他同英国侵略者有密切的关系。(详见我写的《黄畹考》,此文收在《太平天国史记载订谬集》内。)据王韬所述,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到天京向太平天国谈判不进攻上海的交涉,经太平天国拒绝,双方决裂。又考呤□《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第十四章也说:
    太平军攻克宁波数日之后,何伯提督前往南京,企图使太平天国当局应允延长不进攻上海的期限一年,因为前次协定至一八六一年终即告期满。可是太平天国不再同意这种协定。
    案王韬、呤□所记虽然只是他们所知道的英国侵略者公开宣布的交涉,而不是秘密交涉的内容。但是,根据他们的记载,却使我们知道在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九日,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太平天国攻克宁波几天之后,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前往天京进行交涉,结果双方决裂这一件事实。这就给我们考出了李秀成所记向太平天国提出平分中国的阴谋交涉的侵略者,就是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和参赞巴夏礼,其时间是在太平天国攻克宁波后几天,即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下旬前后,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十一月初旬前后,也就是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下旬前后。
    我们还可以从清朝方面文件对这一事件进行考证。关于何伯、巴夏礼这一次赴天京进行交涉,决裂归上海,清朝方面当时就得到情报。吴云《上吴煦禀》说:
    龚孝拱卯刻来晤,云见巴酋询及所事曾否出奏。水师提督亦已回来,憩棠所云亦合,云与金陵逆首龃龉也。答以“连日因巴公不在此,尚未晤见官绅。”随即进城见敏斋、玉泉,知此事大略。复出城与巴酋面谈:“此乃中国大事,必须会议,今已定见,即日可奏。”巴酋云:“有轮船进京,何不趁船前去?”孝拱云:“恐格于成例,未知能否”答之。其意颇为要紧,盖此番到金陵,与逆首颇有龃龉也。(见吴煦档案。)
    案吴云是清朝上海方面官僚、地主、买办与外国侵略者联络的人。龚孝拱即龚橙,孝拱是他的号,是一个汉奸,给英国侵略者工作。□棠,是上海宁波帮买办商人,清朝候补道员杨坊字,是清朝上海方面官僚、地主、买办与外国侵略者联络的重要人物。吴云这封信是向当时清朝在上海主持与外国侵略者交涉事务的署理江苏布政使苏松太道吴煦报告的。信中所说的“巴酋”、“巴公”,都是指英国参赞巴夏礼,所说“水师提督”,是指英国海军提督何伯。信中所述杨坊说的何伯“与金陵逆首龃龉”,信中又说巴夏礼“此番到金陵与逆首颇有龃龉”,就是这一次何伯、巴夏礼到天京进行阴谋交涉,与太平天国决裂事。信中所述龚橙说的“巴酋询及所事曾否出奏”,就是指当时由上海官绅出面向清朝皇帝奏请与外国侵略者共同守卫上海事。从这封信中,也看出英国侵略者与太平天国决裂之后,要求与清政府进行军事合作的迫切期待的情况。
    这一件事,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记道:
    夜,张执之、王右星来。上海薛抚遣弁到湘募勇,由夷人载至上海,头帮去数百人,过江宁为贼所觉,移文与夷目言:“初约两不相犯,奈何助彼载勇?俟杭州克获,即来说理。”夷目得信,颇惶扰,遂至京师请巴夏里归,赴江宁与贼说,不能妥。现在杭州既陷,逆焰专指上海,夷人在彼修理炮台为守计。
    他在清同治元年正月十三日又记道:
    傍晚到九江,诣宝顺洋行晤徐君渭南,……徐君言……贼到宁波后,夷酋巴夏里进江宁城,问其来犯通商口岸之故,两俱出恶言,将来必有一战。
    周腾虎在上海写给曾国藩的报告也说:
    夷人闻浙省沦陷,头人至金陵与贼目会话,大怫而归,巴夏里已赴香港调兵。(见南京图书馆藏《清代名人书札录》第十五册。)
    曾国藩在这封报告上记明是清同治元年正月初九日收到。这些情报,虽然语焉不详,但都报导了或者记述了英国侵略者与太平天国决裂前后若干动态,也反映出了清朝方面是怎样密切地注视着这一事件的发展。
    英、法侵略者迫不及待,竟亲向清政府提出军事合作共同抗拒太平天国的要求了。清朝皇帝同意这一个要求,曾国藩也赞同皇帝的主张。清同治元年三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筹议借洋兵剿贼折》(见《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五。)里复奏说:
    奉三月初二日寄谕:近复据英、法两国驻京公使声称贼匪与洋人构衅,此时在沪洋人情愿帮助官军剿贼,并派师船驶往长江协同防剿等语。……谕旨以洋人与逆匪仇隙已成,情愿助剿,在我亦不必重拂其意。臣处搜获伪文,亦知金陵洪逆词意不逊,与洋人构衅甚深。在洋人有必泄之忿,在中国为难得之机,自当因势利导,彼此互商,嘉其助顺,听其进兵,我中国初不干求,亦不禁阻,或乘洋人大举之际,我兵亦诸道并进,俾该逆应接不暇,八方迷乱,殆亦天亡粤逆之会也。
    于是外国侵略者与清朝统治者就在互相勾结、互相利用的情况下企图用军事合作来共同对付太平天国了。
    据上引清朝方面文件,就可以看清楚这一事件的过程:在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九日,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太平天国攻克宁波之后,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到天京向天王进行直接交涉。结果,双方决裂。何伯、巴夏礼回到上海,一面赶调救兵,一面通过汉奸督促上海官绅赶紧向清朝皇帝奏请准借洋兵防守上海,急待与清朝结成军事合作。清政府正在研究的时候,英、法公使就急不可待亲自向清政府提出军事合作的要求。经过清朝皇帝的同意与曾国藩的赞同,于是外国侵略者与清朝政府就结成军事合作共同对付太平天国。这也就是一八六二年春,太平天国进攻上海展开反侵略大战时,中外反革命势力结成军事合作的过程。其时间,其人物所代表的身份,其结果,无不与李秀成记载所提示的三项要点相同。这样,我们从清朝方面文件也考出了李秀成所记到天京用利诱威胁的手段向天王提出平分中国阴谋的鬼头,就是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其时间是在一八六一年十二月下旬前后,即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十一月初旬前后。
    三
    我们必须指出: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向太平天国提出的这个帮助打倒清朝政府、平分中国的阴谋,是鬼鬼祟祟见不得天日的勾当。此事尤其不能让清朝政府知道,因此他们是讳莫如深的。而外间也只知道他们与天王进行直接交涉,发生“龃龉”“两俱出恶言”、“大□而归”的决裂情况而已。但是,侵略者要想遮羞,是枉费心机的。李秀成为着使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提高警惕,特地在自述里记载了这一件大事。今天,经过与其它资料进行参考互证,使我们完全看清楚了这一件大事。当年英国侵略者见不得人的勾当终归暴露出来了。
    后记
    关于《李秀成自述》所记天王拒绝“鬼头”提出帮打清朝平分中国阴谋这一段记载,同志们对其时间、人物、国籍、身份、结果有不同的理解。
    有同志说:英国海军上将何伯、参赞巴夏礼都是英国的重要官员,根据当时英国政府对革命的仇恨态度和对清朝的扶植政策,何伯、巴夏礼提出这个建议,很不符合他们的身份。这个荒谬建议,可能是冒险分子白齐文(North Carolina)提出的,因为白齐文是美国浪人,他在中国的活动反映着外国资产阶级冒险分子的要求,他和李鸿章、戈登(C·G·Gordon)都有矛盾,长期以来就想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王国”。一八六三年八、九月间,他曾去天京,住了十五天,而且觐见过天王。尔纲谨案白齐文美国人,他是美国冒险分子之一,曾游历世界各地,其后到中国来,做美国另一个冒险分子帮清朝管带洋枪队的华尔(F·T·ward)的助手。一八六二年九月,华尔被太平军击毙后,受清朝委任管带洋枪队。一八六三年一月,被清朝江苏巡抚李鸿章撤职。七月,到苏州投奔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八月间,白齐文访问天京,随白齐文访问天京的高桥轮船长锺思(C·F·Jones) 记其事说:
    白齐文访问南京的目的是希望天王的大将忠王适当地安插他的军官和军队。在南京、太平军极友好地欢迎我们,招待我们住在忠王的一所王府中,款待非常周到。那时南京只有两个外国人——一个法国人(今天随我们离开苏州)和一个意大利人。我们在那里住了十五天,临行时,太平军极隆重地欢送白齐文。(锺思的《志愿陈述书》,见王崇武等编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
    十月,白齐文以病向慕王谭绍光请求回上海就医。谭绍光按照普通的军事礼节,用他的轿子和卫队把白齐文护送到清军第一道防线的一个将领处,还写了一封信给戈登,希望戈登保护白齐文平安到达上海(据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九月初六日慕王谭绍光《复戈登书》。)。我们根据白齐文的历史和他投奔太平天国的经过,来和李秀成所记对勘一下:《李秀成自述》记那个外国侵略者说:“我万余之众,打入北京,后说和,今上(尚)少我国尾〔欠〕”。这句话说的是一八六○年十月英法侵略军打入北京,后来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现在赔款还没有交清的事。从“我”和“我国”这两处自称看,提出这个阴谋交涉的侵略者,不是英国在华首脑(鬼头)分子,就是法国在华首脑份子。而白齐文乃是美国人,他又不是美国的在华首脑分子,美国也没有参加英法联军打入北京,白齐文带的洋枪队是清朝雇佣军,“攻入北京”的话,分明与白齐文无关。据我们考证,李秀成说的“鬼头”向天王提出阴谋交涉的时间是一八六一年十二月,而白齐文是被李鸿章撤职后于一八六三年七月始投奔太平天国。据《李秀成自述》记载,提出这一阴谋交涉的“鬼头”,与天王谈判的结果是双方决裂,而白齐文到天京却受到“极友好地欢迎”,离开天京时又受到“极隆重地欢送”。过两月,他离开苏州回上海医病,慕王谭绍光也照军事礼节,用他的轿子和卫队把白齐文护送到清军第一道防线的一个将领处。总之,无论从国籍看,身份看,时间看,结果看,条条都与白齐文不合。我们可以断言,绝不是白齐文干的勾当。据白齐文自述,我们知道李秀成劝天王从天京作战略撤退还是白齐文向李秀成建议的。其后,白齐文还因到漳州投奔侍王李世贤军而被清朝闽浙总督左宗棠溺死于浙江兰□县汇头滩。
    又有同志估计此事很可能发生在一八六○年秋季前后。时太平军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北京又被英法侵略军攻陷;英国侵略者“额尔金爵士(Earl of Elgin)曾严重考虑与革命军首领举行会谈”,他“愤而建议与南京之天朝订约。”此事以法国侵略者葛罗(Baron J·B·L·Gros)反对作罢。但额尔金既有此打算,他可能派人事先去天京打听消息,试图谈判。尔纲谨案英国侵略者向太平天国提出这一个阴谋交涉的时间,不是在一八六○年攻克苏南大胜利的时候,而是一八六一年秋,保卫安庆、进军武汉大战役失败,安庆失陷,形势逆转之后。而英国侵略者向太平天国交涉,是由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率领军舰到天京,气势汹汹,对天王施加威胁利诱进行直接交涉的。在太平天国方面,天王面对英国侵略者的威胁利诱,他与朝臣开了会议,一致决定,把英国侵略者的阴谋予以粉碎。这是双方极关重大的交涉的决裂,并不是额尔金有与太平天国“会谈”、“订约”的企图,而可能派人事先去天京打听消息,试图谈判的。
    我在拙文发出后,想知道同志们怎样理解《李秀成自述》这一段记载。我在同志们的著作中,看见了这两种理解,所以写了这篇《后记》,请同志们指教!
    【资料来源:《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