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山的东西两麓,自北而南,散布着多个洞穴、岩棚遗址,几乎全部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此外,还有人类尚未探索的石灰岩洞穴,正等待着史前考古工作者的踏足。稍稍梳理一下迄今已发现的洞穴遗址,山西明显多过河北和河南二省,太行山南段的发现似乎要多于中段(太行山北段已延伸到北京房山区,这里有世界瞩目的周口店遗址群,不在本文叙述之列)。本文要说的正是太行山南段属于晋城市陵川县的几处洞穴遗址,它们是后河洞遗址、麻吉洞遗址、麻节窑遗址、老虎山遗址等,属于丈河流域,行政区划上均属于陵川县附城镇西瑶泉村。2012年春末和秋初,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人员两次前往陵川县西瑶泉村,第一次仅勘察了后河洞遗址,第二次则对丈河流域八公里范围内进行野外调查,并重点试掘了后河洞和麻吉洞遗址。 ![]() 陵川县洞穴遗址分布示意图 2012年所开展的调查与试掘缘起于我的博士论文选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太行山洞穴或旷野遗址被发现的高峰期,此后该区域的考古工作陷入沉寂,考古工作者对这一区域的关注与研究很薄弱。在旧石器研究方法和手段日益多样化、研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的本世纪,太行山旧石器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我选择太行山作为研究区域,尝试从最基础的工作一步步做起来,包括:野外调查与发掘,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重新获取每个已发现遗址的碳十四测年样品,以便建立太行山旧石器遗址年代序列;观察、对比、分析每个遗址石制品,了解太行山旧石器文化特征;分区分期研究等等。要做这些工作,还需要一个切入点,毫无疑问,晋东南是我的首选。而在该区域,重要的洞穴遗址几乎全部分布在陵川县。 不得不说的一些人和事 提起西瑶泉村周边洞穴遗址的发现者,有四位,他们是李贵生、李根昌、吕东升和吕书昌,李根昌已经仙逝,其余三位亦垂垂老矣。2012年在西瑶泉村驻扎时,见到了李贵生和吕东升两位先生。李贵生腿脚不便,走路缓慢,在村子里过得倒也自在。吕东升在县里中学教书,已经退休,精神很好。闲暇之余,跟两位老人聊起当年山洞探险之事。1986年,他们都还只有二十多岁,正是热血沸腾、身强力壮之时,四人受当时全国不断发现化石热潮鼓舞,自发成立业余考古队——实际上是化石探险队,由近而远,先将村子周围的山洞钻了个遍,后河洞就是这样被发现的。据当年中国文物报报道,他们在后河洞找到了一块人下颌骨。据李贵生说,这块人骨尚在陵川县,至于是不是在吕东升手中,不得而知。遗憾的是,至今没有通过正规渠道寻找并将之上交到文物管理部门。由于四人均未受过规范的田野考古训练,又以寻找化石为主要目标,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对遗址造成人为的破坏。根据我们2012年对后河洞遗址的发掘,这里出土了黑色燧石人工制品、化石、烧骨,还发现了残存用火遗迹。在我国,发现旧石器晚期人骨化石的遗址屈指可数,由此足见后河洞遗址在旧石器考古中的重要性。 或许正是因为这四位的探险行动及其发现,1986、198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王向前先生开启了考古人对陵川县丈河乡(现并入附城镇)首次正规的野外调查。太行山峡谷沟深谷窄,旧石器遗址往往位于人迹罕至处,即使现在开展野外调查,交通都极其不便,更遑论当年,经过两年艰苦奔走,王先生发现了多个旧石器地点,包括后河洞、麻节窑(应是音误,实为麻吉洞)、马庄、孔台河、庄里等,采集到一批人工石制品和部分化石标本。1990年代中后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石金鸣先生也曾到西瑶泉村考察,在后河洞遗址采集到50余件石制品。这些调查成果,后来都纳入了我的博士论文中。 2012年春末的一天,我接到石金鸣师的电话,告诉我第二日要去陵川一趟,看看后河洞。我非常高兴。第二日,我们(石老师、山西大学李君老师、司机胡师傅、我)驱车直奔陵川县,由原陵川县文物旅游局局长郑林有同志带领,前往西瑶泉村。太行山里的春天来得比较晚,悬崖峭壁上、黄土台地上嫩黄的迎春花吐蕊绽放,小草刚刚从冻土里钻出头来,其余一切还未睡醒的样子。到了村子里,李贵生已等候多时。他告诉我们进山谷的路非常难走,开车恐怕不行,最终我们乘坐三轮车前往遗址。4公里的颠簸之路走了不到三分之二,三轮车无法再前行。于是徒步。李贵生、石老师一马当先走在了前面,李老师和我跟在后面。山里的土地早已荒废,枯草倒伏在地上,冻土正在慢慢解冻,踩上去很是松软。等我们抵达后河洞,已经满身是汗。后河洞位于峡谷最深处,半隐于太行山内,洞口外一圈石垒围墙——1960、70年代村民圈养牲畜垒砌,洞前是废弃的耕地,一条季节性河道沿着峡谷蜿蜒而出,后河洞与河道的相对高度大约10米。在石墙角,还可看到当年探险队和其他村民刨挖出来的钙质胶结块,上面附着着化石和石制品。遗存埋藏位置很清晰,有一部分已经暴露出来,稍稍清理地层,就见黑色燧石制品。从山里出来天色已经不早,我们当晚驱车前往晋城。这就是我对后河洞遗址的第一次考察。经过此次考察,我很确定这里就是我想开展工作的地方,但是胸中却对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很模糊。后来,和石老师交流讨论,决定同年秋对西瑶泉村所属的丈河流域进行较大范围的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申请试掘。 ![]() 后河洞遗址地貌 ![]() 麻吉洞遗址堆积位置 另外还要一提的是位于陵川县夺火乡塔水河村的塔水河岩棚遗址。自20世纪八十年代陈哲英先生等对塔水河遗址调查与试掘后,再没有在此开展过工作。按照陈先生发表的文章,塔水河也出土过人类头骨化石。2010年春,我随石金鸣师考察塔水河遗址。遗址堆积较厚,从堆积断面上可清晰地观察到灰烬条带和石制品。作为一处旧石器晚期岩棚遗址,塔水河遗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常可惜的是,由于洪水威胁及一些人为原因,塔水河遗址受破坏程度也非常严重。 ![]() 塔水河遗址地貌 寂寞美好考古途 2012年国庆期间,匆匆探望完父母亲,我们再次启程前往西瑶泉村。这次,是为了稍后要在丈河流域进行的考古调查做前期准备工作。距离前次到这里的时间差不多已过半年,我很惦记遗址的状况。好在后河洞所在位置极为偏僻,很少有人前去,并没有给遗址带去干扰。唯一不妙的就是,这年陵川出现了少有的雨水丰沛,经过一个夏季雨水阳光的关照,通往后河洞的峡谷河道被洪水冲下来的大石块堵塞,疯长的灌木、长草将道路完全遮蔽,要进山的难度比起春季更大。看来,先修路再进山是毫无选择了。经过和西瑶泉村委会商讨,我们谈妥了后续队伍进村后的驻扎地,确定如何保障后勤供给,选定预计要用的民工。国庆前后恰巧是村民秋忙时节,趁此机会,我返回太原,一力准备调查和试掘所需装备,同时,规划下一步工作计划。 国庆一过,我即带着调查队员出发,开启了我们为期一个多月的陵川考古之行。 在民工为考古队进山修路之际,我们以西瑶泉村为中心,沿丈河流域十公里范围开展了短期野外调查。先后由李贵生和侯国发带领,重新踏察了麻节窑化石地点、麻吉洞遗址、老虎山地点,在后河河道、小河河道、西瑶泉村所在二级台地上,采集到一些标本。调查之后,鉴于麻吉洞遗址距离小河河道较近,受洪水威胁程度较高,决定小面积抢救发掘。这样一来,就要对方向不一致的两处遗址同时开展发掘工作,考古队人员分散在所难免。在通讯与通信都极其糟糕的情况下,这为后续工作中沟通联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 洞穴遗址复查麻吉洞 调查结束后,调查队兵分两路开始布方发掘:一队由高慧巧负责,前往西瑶泉村西1公里外的麻吉洞遗址,一队由我负责,跟随修路民工进入村西北4公里外的后河洞。后河洞原属后河自然村,位置非常偏僻,一旦进入幽深的太行峡谷,一切通讯设施全部处于无信号状态,陪伴我们的就是只见脚踪不见身影的野猪和灌木丛中掠过的鸟儿。考虑到后河洞距离驻地较远,道路只适合步行和三轮奔奔车,考古队决定中午不往返,午饭和饮用水全部打包好带入发掘地。另一队与驻地距离相对较近,执行的作息时间与后河洞这边不同。 ![]() 民工直接在山中埋锅造饭,解决午饭 发掘开始后第三日,在后河洞已经完成了布方,发掘面积接近10平方米,开始揭取第一层钙板。安排好后河洞的具体工作,我独自步行赶往麻吉洞察看进展,以便安排下一步工作。下午三点多,阳光照射下的太行山峡谷安详静谧,只有脚踏在厚实的半枯草发出的声音,偶尔会惊起一只觅食的鸟儿,吓我一大跳。太安静了,窄窄的路两侧全是一人高的灌木,放眼望不到边,背着相机包,我打开手机里的音乐为自己壮胆,手里还拎着一根木棍。我最担心与野猪不期而遇,幸好,一路无事。从后河洞到麻吉洞,走得快的话,步行一个小时即可。麻吉洞遗址堆积不同于后河洞,但土质干硬,发掘同样较费力。在麻吉洞选取受破坏较严重区域布方2平方米余。 原计划对每一个探方的土过筛,浮选,然而遗址附近的河道干涸,无法就地筛选。针对两个遗址不同的地理位置,我们将后河洞的探方土直接过筛,而距离驻地相对较近的麻吉洞,则有选择地采样装袋,带回驻地过筛浮选。 ![]() 后河洞遗物平面分布 ![]() 麻吉洞遗址灰烬层与遗物分布 太行山里的冬天来得很早。将近十月底,峡谷里草木枯萎,还不到霜降节气,却已下霜了。早上乘坐三轮奔奔车入谷,高高的枯草上蒙上一层白霜,一片萧索。寒气直往身上钻,冷得浑身打颤。尤记十一月初,山中下了第一场雪,发掘不得不暂停,退回室内整理。听老百姓说,这里的冬天往往来得非常早。好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发掘接近尾声。 考古是枯燥而艰苦的(尤其是进行旧石器洞穴遗址的发掘),却又是美好的,就在你为日复一日刮地层、写标签、收取标本感到无聊时,不期而然展现在面前的新发现让发掘者喜出望外。后河洞遗址出土的两件石镞和以小石块围成的用火遗迹(尽管已经被村民破坏殆尽)、麻吉洞遗址厚厚的灰烬层,都给我们带来无限欢喜。 探寻早期现代人活动的理想区域 为期四十余天的野外考古调查与试掘工作结束,两处遗址试掘面积合计10平方米余,后河洞遗址收获石制品、化石和烧骨2000余件,包括调查和过筛遗物,清理出残存用火遗迹一处,麻吉洞遗址出土文化遗物1500余件,清理清楚的灰烬层4层。 从对石制品的初步观察与分析来看,后河洞遗址和麻吉洞遗址在石料选择、打片及石器加工技术方面高度一致,石制品种类上,后河洞的石器数量更多,类型也更丰富,与塔水河乃至下川遗址的相似度更高,而麻吉洞以碎屑断块居多,石器数量少且类型单一,两处遗址的这种不同应该是遗址功能差异的表现,推测后河洞遗址是早期现代人长期占据的一处生活栖身场所,而麻吉洞则属于被人类频繁光顾的临时性营地。 从已有的考古资料看,陵川县发现并经过发掘的洞穴遗址有塔水河、后河洞和麻吉洞遗址,均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调查发现旧石器晚期地点庄里、马庄、孔台河、麻节窑、老虎山、大泉头等,这些资料是开展下一步野外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进一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着眼整个晋东南地区,晋城市目前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数量已超过五十多处,其中包括著名的下川遗址群和塔水河岩棚遗址。晋东南地区处于太行山西麓,旧石器遗址或地点几乎全部属于旧石器晚期,旷野遗址和洞穴遗址并存,在后河洞和塔水河遗址曾发现过人类头骨化石,尽管其保存状况不佳,但该区依然是探寻旧石器晚期早期现代人活动的最佳区域之一。 (文章来源:《发现山西——考古的故事》2016.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