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考古学家博赛洛普提出,认为农业起源是对人口增长的反应,是在人口压力下强化劳力投入的结果。 科恩将人口压力作为世界各地食物生产开始的最主要原因。其潜在含义是:人口有不断增长的内在趋势,且人们难以控制这一增长趋势。科恩认为:晚更新世和早全新世持续的人口增长与膨胀导致全新世伊始人口占满全球,人口难以向其他地区迁移。由于其导致的食物资源压力,人们不得不食用那些不利用的资源,这种转变会促使形成多样化的觅食方式和种类多样的食谱,并必须发明和应用各种新技术来开发和储藏资源以应付粮食短缺的压力。农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科恩认为人口增长是人类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动因而不是结果。然而,该理论中假设的晚更新世人口扩张没有证据支持○40○41。 麦克尼什提出了“正反馈过程”来解释农业的起源。在其模型中,驯化被认为是一种长期的进化。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生活方式、定居、人口增长及人口压力的基础之上。总之,从纳图夫文化开始,接下来发生的是:潜在驯化物/丰富资源的存在→人口增长→地区人口承载力降低→驯化物输入→园艺(PPNA时期)→进一步人口增长→承载力下降→农耕→农业(PPNB时期)。 总之,人口压力理论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响应,成了解释农业起源的主流理论。同时许多学者还分别对人口的变迁与环境的波动作了进一步的细化与完善。然而,人口压力说也有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它与采集狩猎民族一般把人口稳定在特定地区所能维持的人口水平下这种人人皆知的趋势相矛盾。民族学资料表明,许多采集狩猎民族似乎都把人口稳定在他们土地的人口容纳量之下,即在一定获取食物技术水平上,那些可获取资源可以维持生存的人数。所以,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当时人们为什么要把人口繁殖到需要寻求新的提供食物的方法的过剩状态。 引自:张修龙、吴文祥、周扬:《西方农业起源理论评述》,《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