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庆涪陵三峡库区一处东汉砖室墓中出土一件做工精美的青铜鸟,鸟身全长14、宽4、残高7厘米,腿部以下已经不存。青铜鸟采用范铸工艺制程,器身上有明显的范线。根据器形判断,这是一件青铜鸠杖首。 鸠杖是杖首雕饰成斑鸠的手杖。相传斑鸠进食时不咀嚼,直接下咽,消化极好,古人以斑鸠不噎之义寓意老人食之不噎、健康长寿。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献鸠敬老的传统。《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到了汉代,敬老从一种民间行为演变为一种国家制度,国家每年都要举行敬老活动,给七十岁以上老人颁发坐几和手杖。手杖逐渐发展成为敬老的标志,而手杖的杖首被做成鸠鸟的形象。武威出土的汉简《王杖诏令册》中记载:“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联甚怜耆老,高年授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 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多个汉代鸠杖的实物,著名的有武威出土的木雕鸠杖首,甘肃博物馆收藏的青铜鸠杖首,这些鸠杖首材质不同、造型各异,但从其表现的造型中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口含果实的飞鸟,这与“鸠者不噎之鸟”的记载是吻合的,也与现实中斑鸠的食性相符。而涪陵出土的这件鸠杖首却不同,相异于体型肥硕、喙部较短的斑鸠,这是一只体型匀称,颈后羽冠树立,尾翎扁平上翘的鸟,而其细长的喙里明显衔了一只鳞片分明的小鱼,这分明就是一只破水而出的鱼鹰。 难道这不是一只象征敬老的鸠杖吗?其实在古代鸠只是一种泛指,古人认为鸠分五类,即祝鸠、鸤鸠、爽鸠、雎鸠、鹘鸠,我们所说的斑鸠属于祝鸠一类,而鱼鹰属于雎鸠,也就是诗经中的名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鸠。 一个有着明确制造标准的鸠杖,在汉代的蜀地出现这样的特例并不难理解。正如李白名篇《蜀道难》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所说,上古蜀国历有五代,分别是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而建立鱼凫王国的鱼凫氏便是一支以鱼鹰为图腾的氏族。考古资料显示,鱼凫氏族是一支起源于三峡地区的族群,三峡地区丰富的鱼类资源成为他们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帮助他们捕鱼并给他们带来财富的鱼鹰,自然被鱼凫氏视为图腾。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统制蜀地的过程,便是一个从三峡一路西进的过程,鱼凫信仰也一同进入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鸟头柄勺与鸟鱼纹金杖便是鱼凫信仰的延续。 两汉六百年是中国文化大统一的一个时期,但是在远离中原的三峡地区,地域文化的因素还是或多或少的保存在人们的生活中,这只雎鸠杖首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 《中国文物报》2011年11月23日8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