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宋初年的某一天,一艘30多米长的木质尖头商船,满载着几万件瓷器等货物,行驶到了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 的海面上。不知是遭遇了天灾还是人祸,这艘宽约10米、船型深约4米 ,排水量近600吨的远洋船,居然沉入了24米深的海底。 800多年后的1987年,这艘沉船被偶然发现,它平卧在淤泥中,保存形态基本完整。它承载的考古、研究、保护、传承价值以及社会文化效益,遂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和学界的瞩目,中国水下考古之父俞伟超将它命名为“南海Ⅰ号”。 “南海Ⅰ号”后来怎么样了呢?历史有知,一艘宋代商船已在中国南海沉没;考古可证,“南海Ⅰ号”却在世界考古海洋掀起浪花! ——这是近日我捧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2011年“南海Ⅰ号”的考古试掘》(以下简称《试掘》)时,随想而出的感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我几未见过的新型考古文本。如果可以借用文本策划者卜工先生的话语,《试掘》起码有三个特点令人称奇: 一是体例与以往完全不同,古代器物的描述部分所占份额很少,又没有遗迹现象的具体介绍,怎么看也不像是考古学专刊,但读后定会产生原来考古学专刊也有不同类型的认识。 二是它的作者以团队的形式集体出现,大别于以往的考古学专刊。虽然过去也有多人编写考古学专刊的情况,但是所有参加发掘者“一个都不能少”的集体创作却委实没有先例。 三是《试掘》记录的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完整过程,而不是材料的罗列与堆砌,表现的是一种思路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境界。 其实,《试掘》中还有大量以往罕见的创新点和细节,比如附有发现、研究、保护以及传播等一系列考古过程的DVD光盘;还有试掘项目的申报文本和方案,包括宣传计划、经费来源及数额、安全措施、报告编写出版计划、环境保护措施等;另外还有发掘工作说明、背景资料介绍、试掘过程回顾等;甚至还介绍了将试掘与保护、展示传播乃至公众考古相结合的一整套系统性的资料等。总之,这部考古文本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研读享受——记载的考古信息是多元性的,工作方式是过程性的,研究论证是探索性的,写作方式是深入浅出的。编辑旨趣不但面对业界和学者,还兼顾到了社会文化人士的需求。这样的文本将会给今后考古文本的写作带来何种示范和影响,现在持乐观的期盼还为时尚早。但《试掘》所体现的创新发展思想,所反映的中国水下考古人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探索的风貌,所彰显的他们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认知与理解,都已跃然于何斌所长为《试掘》作的序言里。他说:“我们实在是太需要一部图书以答谢民众和媒体的长期关注与关怀,以回应社会的各种舆论;实在是太需要一部专门的图书检验我们队伍的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从而获得新的提高;实在是太需要一部专门的图书来总结经验,升华理论,进而推动“南海Ⅰ号”发掘与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这正是:何言书香能致远,且看《试掘》展新篇。 二 如果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发祥地,那么,“南海Ⅰ号”为标志的中国水下特别是南海考古,也可以说是中国海洋考古的处女航。这样的处女航不仅以多项第一次为标识,更以一个个创新为灵魂。 众所周知,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像“南海Ⅰ号”这类重大考古发现在带给世人惊喜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往往还有发掘、保护和利用等一系列挑战。浊水发掘这一个世界性的水下考古难题,就是“南海Ⅰ号”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南海Ⅰ号”沉没地点的海床都是淤泥,几无能见度,既不利于持续打捞和长期工作,也无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更多地获取遗产信息。是因循其他国家水下考古惯例,先捞文物,再捞船体,分两步走?还是实事求是,另辟蹊径,走中国自己的路? 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勇于创新,科学论证,联合攻关,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首次提出和制定了船体和船载文物甚至连同泥沙一次性“整体打捞”的方案。这一方案不但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原真性”“完整性”的要求,还充分体现了我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精神。2007年,当“南海Ⅰ号”终于被成功地整体打捞出水时,既实现了国家文物局提出的“以文物保护为最终目的,确保文物的安全,最大限度的获取文物信息”的目标,又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路、全新的境界和全新的中国模式。就这样,以“南海Ⅰ号”为契机,身为世界海洋文化遗产的大国,中国的海洋考古历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廿几年时间,却以高标准的起点,扬帆式的起航,掀起了中国考古的新浪,驶入了世界考古的海洋。 说到海洋,就不能不想到陆地。说到中国是一个有着约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大国,就不能不想起中国其实还是一个拥有约47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大国。如同陆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一样,海洋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文明的生存舞台。我们通过将近一百年的田野考古工作,已经了解到中国原野上至少存在着不下100万处文化遗存,而我们在廿几年的水下考古调查中,业已发现了200多处古代沉船为代表的水下遗迹。田野100万处与水下200多处,这是什么比例?答案既复杂,又不复杂。换言之,中国在水下特别是在海洋考古领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它在中国现在和未来的考古发展战略中却已取得了越来越不容忽视的重要位置。如果说海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海洋考古也应该是中国考古的组成部分。中国考古能否抓住发展机遇,以“南海Ⅰ号”为开端,建成海洋考古大国,实现中国田野考古和海洋考古两翼双飞,将是中国考古走向百年庆典与成熟的标志之一。 中国的考古学再有十年,就将迎来百年华诞。90年前,中国的科学考古学几乎是从国外全盘引进的,但中国考古的国际化步伐也从此迈开了自己的脚步。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一直在考古实践中探索着如何来建立中国的考古理论与方法,并在世界考古之林添加有中国特色的考古范式。而今,当中国考古学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已经和即将进入发现、研究和保护的“黄金时代”之际,如何输出中国考古的价值观,怎样增强中国考古的影响力,已是进一步摆在中国考古如何发展、走什么路面前的世纪选题。2008年, 张忠培先生在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第5届理事会理事长后,曾以“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为主题,接受过《中国文物报》记者的访谈。他指出,考古工作要纳入到文物保护体制中和考古学要创新中来,创新是实现和推进中国考古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考古学持续发展的灵魂。如何创新?材料出学问,新材料出新学问。总而言之,他希望大家要做掀浪人,不要做赶浪人。 尽管我们还不能说《试掘》中所展示的“南海Ⅰ号”的考古过程,以一个个第一次和一项项创新,实现了几代中国考古人追求中国考古国际化的梦想,但我们却不无欣喜地发现,在发掘、保护、展示和传播等一体化方面,却为中国考古的国际化进程,又掀起了一番新浪,同时也为世界考古海洋,添加了来自中国的新景象。 (《2011年“南海Ⅰ号”的考古试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定价:180元) (《中国文物报》2011年10月19日第8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