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西周金文中的“厷”字 陳劍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殷墟甲骨文和早期族氏金文中的厷字,早已爲于省吾先生和唐蘭先生所釋出。[1]近年發現的戰國楚系竹簡中,也有不少从厷的字。 但西周普通金文中的厷字卻久不爲人所識,舊多誤釋爲“右”。本文試就一時所見的五條材料略加考釋,可能還不能包括目前已見西周金文中的全部厷字。 1.毛公鼎:賜汝……金車, ![]() ![]() ![]() ![]() ![]() ![]() ![]() ![]() ![]() ![]() ![]() ![]() ![]() 2.番生簋:賜……車,電軫、 ![]() ![]() ![]() ![]() ![]() ![]() ![]() ![]() ![]() ![]() ![]() 3.三年師兌簋:賜汝……金車, ![]() ![]() ![]() ![]() ![]() ![]() ![]() 4.多友鼎:甲申之晨,搏于 ![]() ![]() ![]() 5.師詢簋:王若曰:師詢,丕顯文武膺受天命,亦則□□ 乃聖祖考克 ![]() ![]() ![]() ![]() 前三器“戹”前一字,自來均釋爲“右”,似無人提出異議。但賞賜“右戹”,實在是難以理解。首先,車軛是分不出所謂“左”和“右”的。考古發掘的商周車馬坑及隨葬車馬器的墓葬已經爲數不少,出土的車軛實物或整體爲銅製而半管狀軛肢中納以圓木(如《濬縣辛村》圖版叁拾柒),或整體爲木製而加以銅飾(包括銅軛首、軛頸、軛箍、軛鉤等部件)。其形狀大體均作 “ ![]() ![]() ![]() ![]() ![]() 前人已經注意到了“右戹”之說的矛盾,並有一些解釋。例如,孫詒讓云:“二吳說咸有根據(引者按:指吳式芬、吳大澂釋“ ![]() 多友鼎“折”前一字,舊亦釋爲“右”。多讀爲“有”,存在兩點疑問:第一,西周金文中“右”字常見,有方位詞左右之右、動詞輔佑、保祐、導佑等多種用法,但從不用作有無之“有”。有字偶可用作右(如免簋“井叔有—右—免即令”),但右字用作有則前所未見;第二,本銘後文云“余肇事(使)女(汝),休,不逆,又(有)成事”,意與師 ![]() ![]() ![]() 其實,前揭五器六個字形,除三年師兌簋一器外,其它五個形體與“右”字字形並不能完全密合,其顯著區別是下部从“ ![]() ![]() “厷”字甲骨文、早期族氏金文作“ ![]() ![]() ![]() ![]() ![]() ![]() ![]() ![]() ![]() ![]() ![]() ![]() ![]() ![]() ![]() ![]() ![]() 在秦漢篆隸中,厷字則另有演變軌跡。從古文字到隸楷的發展過程中,有這樣一類規律性的現象:凡古文字中从 “ ![]() ![]() ![]() ![]() ![]() ![]() ![]() ![]() ![]() ![]() ![]() ![]() ![]() ![]() ![]() ![]() ![]() ![]() ![]() ![]() 鬼字本不从“ ![]() ![]() ![]() ![]() ![]() ![]() ![]() ![]() ![]() ![]() ![]() ![]() 三年師兌簋的“ ![]() ![]() ![]() 毛公鼎等前三器中的厷字很不好解釋。我們曾考慮把它讀爲古書中的“鞃”,即用以裹紮車軾中段人所憑依處的皮革,亦即將“厷戹”解釋爲鞃跟車軛兩種東西。但是,如果從文例方面考察,“厷戹”與畫 ![]() ![]() 《說文·韋部》:“ ![]() ![]() ![]() ![]() 軛肢的内側鑄有類似皮質的柔軟的厚厚的襯墊,形狀亦爲鞍橋形,底角收殺成圓弧形,寬7.7、厚0.7~1.4、垂直高16釐米。襯墊的内側面鑄有0.1×1.1 釐米的方格紋,方格呈淺浮雕形,上塗橘紅色。襯墊的外側繪三角形的幾何形圖案花紋,顯得質地厚重、輕軟。襯墊和軛肢的連接處鑄有皮條纏紮紋,證明實物是用皮條把襯墊縛於軛體的内側,作爲支墊,以免木質的軛體磨傷馬頸;同時使軛肢的體積加厚和加寬,擴大了軛與馬的肩胛部分的接觸面,增強了軛的承力曳車性能。這是在車馬的鞁具中首次見到的用軟質材料製作的曳車承力的軛的附件。它雖然和後來的“衡墊”、“肩套”的性質不同,但在繫駕鞁具演進過程中是值得注意的新現象,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它是後世“衡墊”、“肩套”的前身或雛形。[15] 在西周時代的車軛上,同樣有裹束以 “ ![]() ![]() ![]() 以文獻記載結合考古資料,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 ![]() ![]() ![]() ![]() “厷”字在古書中找不到有“束”、“縛” 一類意義的用法,也很難指實它究竟應當讀爲哪個字,或者它的用法究竟相當於古書中的什麽詞。不過,從从它得聲的“紘”字和“ ![]() ![]() ![]() ![]() ![]() 由於文獻缺乏對車軛的詳細記載和描述,“ 厷”字的意義也難以指實,以上我們主要從考古資料出發,把“厷戹”解釋爲裹束以 “ ![]() 多友鼎中的厷字,當讀爲“弘”或“宏”。二字古書常通用,多訓爲“大也”,用作形容詞,但也可用作副詞。例如《尚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弘濟于艱難。”又如偽古文《尚書·君牙》“弘敷五典”,句法與多友鼎銘“厷(弘、宏)折首執訊”相同。“大”與“多”義實相因,因此“弘”亦可作“多”義解。《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讒慝弘多”楊伯峻先生注云:“弘,亦多義。古人弘多亦常連言,如《詩·小雅·節南山》‘喪亂弘多’。”“多友厷折首執訊”、“多友或(又)厷折首執訊”即“多友(又)大折首執訊、多折首執訊”之意,與不其簋銘“女(汝)多折首執訊”句法、意義均極類似。 搏于世之役銘文未記斬獲數目,搏于 ![]() 師詢簋中的“殳厷先王”,無疑當讀爲“股肱先王”。[21]《說文》謂“股”从肉殳聲,按股字出現較晚,依古文字發展的一般通例,其形成當是先借“殳”字爲之,後始添加義符“肉”。以“心腹”、“股肱”、“爪牙”喻得力大臣,乃周人常語,見於師克盨(“作爪牙”)及《尚書》、《左傳》等多種古書。“乃聖祖考克股肱先王……用夾詔厥辟”,與《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類似的話又見於《左傳·襄公十四年》、《國語·魯語上》、《國語·晉語四》、《淮南子·泰族》等)意近,“股肱”均用作動詞,意爲“輔佐”。 97年8月28日初稿 98年10月28日重訂 附記:本文曾提交1998年 8月在遼寧丹東召開的“漢字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後有所修改。 [1]見《甲骨文字釋林·釋厷》(中華書局1979年)、《古文字學導論》(齊魯書社1985年版增訂本)第209頁。 [2]“ ![]() ![]() ![]() [3]“鉤”字的釋讀請參看吳振武:《焂戒鼎補釋》,《史學集刊》, 1998年第 1期。 [4]見《灃西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關於軛的形制可參看張長壽、張孝光:《殷周車制略說》,載《中國考古學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又或以金文“戹”字作“ ![]() ![]() ![]() ![]() [5]陳漢平先生《西周冊命制度研究》定毛公鼎、番生簋二器器主爲“公或孤之爵位”(295頁),定彔伯 ![]() [6]見《金文詁林》6547頁張之綱引。按孫氏“疑右乃冶鑄之誤也”,已經接觸到問題的實質,即所謂的“右”字有問題。但他或疑“ ![]() [7]《西周冊命制度研究》第246頁。 [8]黃然偉:《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收入其所著《殷周史料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5年10月。 [9]洪家義:《金文選注繹》第427又457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10]崔永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中華書局,1994年5月。 [11]見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第121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12]“弘”字本从“口”,但很早就可以寫作从“ ![]() ![]() ![]() [13]目前所見西周金文中似 只有殷簋(《陝西金文彙編》四零二、四零三)“士戍右殷立中廷”的右字作“ ![]() ![]() ![]() ![]() ![]() ![]() ![]() ![]() [14]趙平安先生、裘錫圭先生都曾向筆者指出過這一點。 [15]袁仲一、程學華:《秦陵二號銅車馬》,《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一號, 1986年。 [16]郭寶鈞:《濬縣辛村》, 第14頁,科學出版社,1964年。 [17]轉引自孫機:《始皇陵2號銅車對車制研究的新啓示》,原載《文物》1983年第7期,又收入其所著《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1993年6月。 [1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陝西長安張家坡M170號井叔墓發掘簡報》,《考古》1990年第6期。 [19]同前注所引孫機文。 [20]過去有學者把西周冊命金文所記賞賜車馬器中的“畫 ![]() ![]() ![]() ![]() ![]() [21]此處需作兩點説明:一、“右”、“左右”銘文中常見,施於此處亦可通,因此釋“殳厷”是以字形爲依據的。但此銘僅見於宋代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歀識法帖》137,係摹刻本而無它本可以對勘,似不能使人無疑。按薛氏釋摹作“ ![]() ![]() ![]() ![]() 点击下载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