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啥时候 知道了石鼓啥时候被发现的,接下来就该研究这到底是啥时候的东西了吧。 且慢,石鼓身上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史载的陕西凤翔府陈仓山北阪到底在哪里呢? 学界之前有三个观点:市区石鼓山、凤翔、岐山之阳,而且每一个地方都有资料可以佐证,这就很让人为难。在官波舟看来,出土地应该是市区的石鼓山无疑。 “凤翔出土说,主要依据的是《元和郡县志》中的一句话:石鼓,出于雍城南 20里。雍城大家都知道,遗址就在今天凤翔县城南边。石鼓山出土说,主要是以杜甫的诗歌为证。公元 757年,杜甫到任凤翔府, 4个月后离任,其间,写诗说石鼓出土于陈仓,而非雍城。另外一个就是岐山之阳出土说。陕师大教授史念海证明,所谓的岐阳,范围是东到漆水河、西到千河、南到渭水、北到箭括岭,也就是说远不止今天岐山县的范围。而且在南北朝时期,刘昭在为《后汉书》写注的时候曾写道:陈仓县下,有石鼓山,将有兵,则山鸣。这是石鼓山唯一一次在史料中出现。” 纷乱的思绪集中起来,真相就逐渐显露出来,可以断定,所谓的陈仓山,就是今天市区的石鼓山。 关于石鼓成于何时,学界的争论那就更多了。 公元前 820年、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 762年、公元前 672年,都是学者们认为石鼓成形的年份。这就麻烦了,竟然相差这么大。虽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百多年的时间很短,但具体到石鼓上,一百多年的时间差可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对于石鼓成形的年代,官波舟的看法和以上都不一样,他主张在石鼓文中寻找答案。 石鼓文《而师》诗有“天子□来,嗣王始□,故我来□”的记载,给了官波舟一点灵感。 残缺的诗,其实描写的是“天子赐来,嗣王始位,故我来祭”的历史事实。在官波舟看来,秦王因其称王的行为,导致当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其后诸侯皆称王”,可以说秦王带头破坏了规矩,在此严峻挑战形势下,秦王深感不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秦王决定到雍城祖庙祭祖,陈仓北阪打猎,求先祖保佑,顺便演练强兵。 这个给其他诸侯带了个坏头的秦王是谁呢?《史记·周本纪》载:“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这里的 44年,即周天子显王姬扁在位的 44年,即公元前 325年。秦惠王是秦襄公享国以来的第 26位国君,终于称王。 看明白了吧,石鼓作于秦惠王称王祭祖狩猎的公元前 325年。学界认为,秦惠王是唯一可以既称公又称王的,比较符合石鼓文的内容,且文字特征与刻制工具也属于这一时期,则石鼓作于此时的可能性最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