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加冠及笄吃鸡蛋:催护新生的成年礼 我们知道,儿童长大成人,都要举行一定的成年仪式,象征自强独立。此俗古今中外皆然。中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示已经成人。但是,加冠和及笄的时间并没有具体规定,一般都由各家在小孩生日的时间举办。 到了宋代,大概是出于规范礼教行为的需要,成年礼被统一到了清明节。《梦粱录》在三月“清明节”条下记载:“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据说正是这一风俗,后来演变成了“少年戴柳”的习俗。据明代《西湖游览志余》,宋明之际的杭州,每至清明,少年男女皆戴一种柳条编成的柳叶冠或柳叶环。 许多人只知道清明有扫墓悼亡之礼,却不知道清明还有冠笄护生之礼。其实,春季清明的节俗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寒食禁火,清明出火,寒食悼亡,上巳求子,清明冠笄,一息一生,否极泰来,阴阳相生,正好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和合之理。当寒食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清明就独自承担了所有寒食与上巳的风俗事象与文化功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一定要吃鸡蛋。清明的鸡蛋,犹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至今还流行于许多农村地区。 有学者经过细致论证,认为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寄寓了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盘古就是在鸡蛋中化孕而生,所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即是,中国古代专有一类“卵生神话”,最著名的即是“简狄吞燕卵而生契”,契为殷商始祖。在广大农村地区,妇女生育之后,从来都以鸡蛋作为往来礼品,有些地区还以摸卵石作为求子仪式。关于鸡蛋的习俗,足足可以写成一本专著。 早在南北朝时期,城市里就已经非常流行寒食节吃鸡蛋、染鸡蛋、斗鸡蛋的习俗。隋朝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称:“自古以来,富豪之家,讲究吃画有图形的鸡蛋,至今还会给鸡蛋染上蓝、红等颜色,像以前的雕刻鸡蛋一样好看,大家放在盘子里面用来祭祀,或彼此赠送。《管子》说:雕刻鸡蛋然后染上颜色,为的是发积藏、散万物。张衡《南都赋》说:春天时兴吃鸡蛋,夏天时兴吃竹笋、秋天时兴吃韭菜,冬天时兴吃韭菜花。可见鸡蛋是营养滋补的美味。至于斗卵的游戏,就不知道出自哪里了。董仲舒说:‘心如宿卵,为体内藏,以据其刚’,斗卵依据的好像就是这个道理。” 清明节雕鸡蛋、染鸡蛋、斗鸡蛋、吃鸡蛋的习俗几乎从未断绝,一直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元稹《寒食夜》诗云:“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骆宾王更有《镂鸡子》一首:“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至今东北地区的妈妈令还在说:“清明不吃蛋,穷的乱战战。”“清明不吃豆,穷的乱抖嗖。”清明这天一定要吃鸡蛋、吃豆腐、吃春饼。 清明之前,大人会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染上各种颜色,或画上一些精致好看的图案。据说用茜草取汁,在煮熟的鸡蛋上描画各种图案,初绘时看不到颜色,几天之后颜色能慢慢地自己显露出来,开始是浅蓝色,然后是深蓝、紫色、红色,小心敲开蛋壳,就能看到蛋白上印着的蓝色图案,非常好看。至于雕蛋技术,是用刻刀在蛋壳上做文章,现在已经成了一种几近绝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献中没有具体记载鸡蛋如何斗法,我们只能拿现存的斗蛋习俗来以今释古。不同地区各有各的斗法。清明这天,小孩们个个揣上彩蛋,高高兴兴出门找小伙伴们斗鸡蛋。常见斗法有三: 1.比谁的鸡蛋大,或者比谁的鸡蛋染得漂亮、均匀。 2.比谁的鸡蛋硬,各自拿自己的鸡蛋去顶撞别人的鸡蛋,碎了的一方就把蛋吃掉。斗鸡蛋也有技巧,同一个鸡蛋,用什么角度什么方式去和别人顶撞,结果可能大不一样。如果出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鸡蛋,便被称为“鸡蛋王”,持有那样的鸡蛋总是一种荣耀,谁也舍不得吃掉它。 3.在平地上各画上一个圈,两人拿着鸡蛋向对方的圈里扔,扔进对方圈里的一方为胜。 当然,无论哪种斗法,获胜者并不赢取别人的鸡蛋,只是图个好玩。 日本学者中村乔认为清明斗鸡蛋习俗是一种丰穰祈念的形式。窃以为这都是学者们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其实,清明一到,个个小孩口袋里放着几个不同花色的彩鸡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顺手就拿出来比一比斗一斗,这是很自然的事,未必有什么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有,那也只与为什么吃“鸡蛋”而不是吃月饼有关,而与为什么要“斗”鸡蛋无关。 除了鸡蛋,许多地方还会吃青团,一种用青色植物或青䓍汁与糯米一起舂合蒸熟的糍粑,各地制作青团所用的青色来源很不相同,有用麦青、苎叶、艾草的,也有用鼠曲草、雀麦草汁的,惟一共同的是糥米和青色,这种糍粑可以包馅也可以不包馅,随各地风俗不同而有限变异。《岁时广记》记载的“青精饭”是用杨桐叶、细冬青叶染青的米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 此外,东三省清明节讲究吃春饼,类似于南方人吃春卷。有些地方则会做清明饭、清明粑、清明粿,甚至酿清明酒、喝明前茶,南南北北各地习俗不大一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