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施爱东]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仪式(9)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施爱东 参加讨论

    9.寒食连清明:唐宋假日黄金周
    我们不清楚为什么古人一定要把寒食的日期固定在冬至后第105日,而且很奇怪地,这个日期非要以隔着大老远的“冬至”为坐标,而不是以近在眼前的“春分”为坐标。东汉至魏晋年间一定发生过一些影响较大的事件,而且应该是带有宗教性质的神秘事件,而非文书性质的官方事件,因为历代官员一直在试图禁止这个节日。这些神秘事件使得寒食的节期由游移状态转向固定于阳历系统,而且固定地比清明节气早一天或两天。这也为后来清明取代寒食奠定了时间基础。
    令人疑惑的事情还有许多。比如,直到魏晋时期,寒食都还只是太原及其附近地区的风俗,为什么到了唐代,寒食却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大节?
    我们知道,唐代开国皇帝李渊,于公元615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617年拜太原留守,当年5月便与次子李世民起兵太原,并迅速攻克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仅用一年时间即拿下长安,建立了李唐王朝。太原无疑是李唐王朝的福地和根据地。李渊父子既有称帝之意,决无可能不知道太原老乡石勒称帝之后,下令禁止寒食,结果第二年立即遭遇大冰雹的故事。
    魏晋之后,寒食习俗虽然已经逐步散播到其它各地,但尚未得到官方礼制的认可。一个合理的推测是,李渊父子及其追随者因为偏爱太原的缘故,将源自于太原的地方风俗固化为官方礼制,并赋予它超越其它节日的崇高地位,从而使寒食节迅速成长为全国范围的一个大型节日。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非常重视仪式政治的人。公元729年,李隆基居然弄出一个八月五日“千秋节”,所谓的千秋节也就是唐代的“圣诞节”,因为这天是李隆基自己的生日。千秋节一度歌舞升平,四海欢腾。李隆基不仅为自己造节,也试图借助行政的力量规范其它民间节日。在中国年节史上,李隆基是个绕不过去的关键人物。
    《唐会要》记载,公元736年2月,唐玄宗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大概是比较早的把寒食、清明合并成一个假日黄金周的做法。
    公元777年,唐代宗又把黄金周延长了一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到唐德宗时期,以“寒食多与上巳同时”的原因,意欲“自我作古”,公元790年,唐德宗下令把假日延长到7天。
    从寒食算起7天假,也就意味着从清明算起至少有5天假。如果寒食墓祭未毕,自然也就顺延到了清明;如果寒食墓祭已毕,自然更要把剩余的时间用来享受这大好春光。
    远在异乡的官宦商贾,借寒食扫墓之机,衣锦还乡一番,除了在祖先坟前祭扫告祭,更需借此机会与故乡的父老乡亲好好宴饮亲热一番。故乡的墓茔,平日里还得指望在地的亲朋故乡顺便照看,因此,寒食清明期间,还乡叙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必修课程。当然,还乡期间,携娇妻幼子,畅游故乡山水,顺便进行爱家乡爱宗族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也是暖日春光中的应景任务。
    中国古代多数民俗节日的主旨功能都是大同小异的,无非祈福禳灾而已,在此基础上各有一些侧重,如上巳节是在祈福禳灾的基础上,侧重游山玩水、谈情说爱;寒食节则在祈福禳灾的基础上,侧重感恩纪念、踏青寒食。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个春天节日在时间、结构上都有相通的地方,三者合在一起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当代学者萧放指出:“祭墓与踏青原来分属寒食与清明,唐代以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这就是后来清明兼并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
    我们当然同意萧放的意见,但是必须指出,所谓文化,都是文化人为必然性的生活现象所给出的一种合法性说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清明节气挨着的是中秋节而不是寒食节,清明和中秋一样会实现兼容,我们也一样可以为清明与中秋的兼并找到一些“内在文化依据”。所以说,文化依据往往是追加的叙事,是马后炮,而清明与两个节日在时间上的纠缠不清才是导致其最终三合一的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萧放又说:“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其原始的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进而促进时气的流行。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斗蛋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顺应天时,不辜负大好春光,在春天的节日里做适合于春天做的事,这才是清明时节各种户外活动最根本最原始的意义。
    唐宋诗词中,有的诗题为“寒食”,诗文用“清明”,有的诗题为“清明”,诗文用“寒食”,也有“寒食”“清明”并称的,但以称“寒食”者居多。据《唐会要》记载,朝廷曾于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宋代基本沿袭了唐代的假日制度。北宋《文昌杂录》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岁时杂记》也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始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因为当时寒食重过清明,寒食七天,清明节在寒食第三天,因此“节物乐事”都被包含在寒食节期之内,可见,直到宋代,清明还没有摆脱寒食成为独立的节日。
    寒食节大概是在元代废止的。蒙古人入主中原后,改变了许多汉人的风俗和礼教习惯。比如,《莺莺传》如何变身为《西厢记》?我们知道,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张生始乱终弃,是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到有宋一代,尽管有许多文人对莺莺表示了同情,但是,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年代,婚前性行为的女子依然不能得到主流社会的原谅。“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故事不可能从儒家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来。那么,《西厢记》又是如何诞生的呢?当代学者杨义指出,这与女真族和蒙古人先后入主中原有关系,尤其是蒙古人进来之后,社会文化价值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剧烈震荡,新的伦理制度和两性风俗为崔张爱情故事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大概是蒙古人不大相信不寒食将致雹灾的邪说,并没有为寒食习俗开辟特别的绿色通道。元代的寒食节虽有寒食之名,而无寒食之实,但扫墓和踏青春游仍是寒食的主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