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两岸学者共论中华文化礼俗传承——第四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观点摘编(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联合时报 2014-03-31 顾定海 潘良蕾 参加讨论

    让清明佳节成为华人感恩节
    ■ 钮则诚 铭传大学宗教系教授
    风土民俗系民风之体现,曾国藩曾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系乎一二人心之所向”,此一二人原指在位者,然时至二十一世纪,政策制定已非一二人说了算,而是需要全民参与和舆论监督的。像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活动,因为衔接上慎终追远的悼亡思亲,格外受到民众的重视及参与。两岸人民群众每逢清明虔诚祭扫,孝心礼义无可厚非,但孝行礼仪大可净化简化。例如祭祀不一定要到现场,到现场不一定要烧纸钱;网上祭祖一样表孝心,冥思致意亦不失礼数。尤其当环境保护已成迫在眉睫的全球议题,节日出行烧纸燃香,既有损天地自然,又愧对祖上先人。让清明佳节成为清风明月般的华人感恩节,而非乌烟瘴气的全民受难日。
    万丈高楼平地起,改革创新并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尤有甚者,一些涉及民族情感的活动,更难以说改就改,但也不能泥古守旧,完全不改。远的不说,就拿过大年放烟花来说,京城防灾,不到除夕不许放;近来雾霾严重,污染一旦超标,连过年也不准放。老百姓年还是得照过,就只有选择一家团圆、有益身心的活动来过。相同道理,清明虽然假日较短,全家仍得尽可能小聚,以粗茶淡饭家庭聚会的形式缅怀先人故旧,一样能够将思亲之情加以疏解。综言之,清明节气不该是行礼如仪的繁文缛节,而应走向清风明月,以期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清明”的风俗可以通过社会教育的实践,达于自我教化的工夫,从而形成一股“清明的”风土民俗。
    成人礼的当代转化
    ■ 曾 勇 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一般而言,人生不离生长壮老已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人生的生命主题也会有所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岁者为成人。这是人生全新的起点,体格、智力、行为已完全不同于幼稚的孩童。此时举行冠礼,虽然是一种仪式,却有助于唤起成人意识,树立其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由此约束自己的行为。
    现代社会,由于人口流动性大,很多人离开了原先的生活环境,融入广阔的生存空间,其后代也随之流动,因此,传统的家庙对多数人来说,在空间上变得遥远,在家庙里举行成人礼,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进入城市生活的人,多数已经做不到,除非特地回到老家举办。但对快节奏、重压力下的当代人而言,如此劳民伤财又不太现实。那么,对待古礼,既可以陈陈相因,也可以有所损益,既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变通而为,在保留礼仪的合理内核的前提下,通过集体宣誓的方式举办成人礼,目的是激发参与者的成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纵观全国各地举办形式多样的集体成人礼,可说是各有长处。笔者认为,现代成人礼,可以经由学校教育,通过德智体美艺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然后集中举行手捧《宪法》、宣读成人誓言的仪式。初步构思如下:
    场所:学校礼堂,或孔庙。时间:每年春季某晴日,上午九点。程序:布置场景,悬挂横幅,准备《宪法》,撰写誓词(预先记诵)入场。主持人(选定端庄知礼者)。
    清明民俗之传承与诠释
    ■ 王士峰 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副教授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成为节日者。台湾一直以来将清明定为民族扫墓节,而中国大陆是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08年正式列为公众假期。清明受到华人重视的程度可见一班。
    二十四节气乃是根据黄历而来,黄历是由黄帝所创制的,是依据地球绕太阳,月球绕地球及宇宙的各大星宿整合计算而制定。自古以来,历代都有扫墓的日子,虽然日期不一,但大约都在清明前后。中国人重视孝道,讲求慎终追远,表现于行动上的便是祭拜祖先。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清明最大的文化动因来自孝道。慎终追远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通过祭祀先人,人们的情感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生死,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内聚力,也形成了清明节认宗寻源的社会功能,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精神。
    清明节结合了人们对祖先及自然的崇拜,显示国人崇尚孝道的美德,无论对个人、对社会及对自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社会方面,藉着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活动,表现了饮水思源的感恩心念,进而产生伦理维系的力量,将之至整个社会能慎终追远,民风自然淳美德厚。
    扫墓是最传统的仪式。扫墓时抚摸亲人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亲人身体,感念养育的恩泽,同时在生死的感悟中,提供对生命的价值重新反省的机会。为了追思及祭奠死者,许多的仪式、活动其实就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具体表现。任何民族皆有其文化基因,不管身处何地,总像行李一样的如影随形,进而影响思想,产生行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