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火化 后追思 ■刘正安 台湾金宝山集团寿仪部总经理 “葬仪”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是走在黑暗、孤独、不入流的角落里,造成社会大众视此行业为阴森、恐怖、迷信等,因而产生许多负面印象,使人惧而远之。又因传统文化及地方习俗的惯性定律及狭隘概念,许多人在无法了解所做为何但在又不能违背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茫然、无奈、且毫无选择的配合,去完成先人葬仪过程及负担庞大的丧葬费用。现代寿终礼仪与传统葬仪不同概念为何?往前社会中因葬仪传统文化是依地方区域性、人文习俗中引申出不同观念及方式来处理先人后事,更加上宗教神秘性包装,使之更加复杂化;处理过程中,茫然不知为何而做,真正需要的,反而不知所措,处处让人摆布。现代“寿终礼仪”是提供专业丧葬礼俗知识外,更能合乎现今环境、人事、用品等实际需求与改善,为丧葬礼仪中加入了“庄严、尊重、实在”的基本要素。 为什么要“先火化,后追思”呢?当在丧失至亲时,家属陷入恐惧慌乱中,往往会失去理智。平时所接受到各种讯息皆是来自政府法令、社会网络、学校教育及家庭传统礼俗,而一切之根源均以政府法令为最终依据,风行草偃,教民育民,社会风俗善恶,这些都是政府当然责任。“先火化,后追思”是顺应时代趋势,移风易俗另一种可行之丧礼仪式。人在初终时,可以其生前意愿执行其奠礼仪式,如果遇到无法预期状况而必须按时完成,“先火化,后追思”是最佳的办法,因为所有该要有的程序均不会减少省略。 在清明文化复兴中两岸有着共同责任 ■伊 华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现在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崇尚思想、崇尚文化、崇尚和平、崇尚合作、崇尚互利、崇尚共赢的时代。而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祖先血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精神归宿,共同的清明文化。在此我提几点建议: 一、增加互访,增进互信。“三通”已经使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来往变得便捷,两岸的殡葬协会、殡葬企业应当增加互访,这种互相交往应当成为常态化,通过互访增加彼此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同行之间有了互信,就为合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二、加强交流,加强合作。两岸可以在清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殡葬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做到信息共享。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已举办四届,今后论坛可以增加两岸乃至全世界华人的交流,让清明论坛成为面向海内外华人的文化品牌。 三、发挥优势,提供服务。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两岸仍然存在台湾老兵的骨灰、在台湾的死亡大陆籍人士的遗骸要回故乡安葬的问题,存在台湾同胞要回大陆寻找亲人故里,祭扫先人坟墓的问题。作为两岸的专业性的殡葬协会和殡葬企业,我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能力,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发挥优势,为两岸有需求的同胞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实现愿景。 海峡两岸在清明文化复兴中有着共同的责任和愿景,希望我们能够以同根同源的清明文化和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圆一圆两岸民众的回乡之梦,促进两岸关系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