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以及历代记载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约前77-前6年)的《新序》。以后第一个使用此说法的就是东汉桓谭(前?-公元56年)《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但综观所有记载,以西汉刘向为最早。 《新序》全文如下: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安其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业,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使我得反国者,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着,则不敢当后。为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逝将去女,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知永号。”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来,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 ——此公已经制造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冤假错案”:“叶公好龙”。对此事已有人论证过,此处不再赘述。仅就研究成果看,刘向“厚诬”古人矣,当然这不关刘向的文德问题——他写的是小说,本可向壁虚造。而且由于刘向的文笔优美,致使“叶公好龙”已经成为成语。而历史上真正的叶公绝非如他所描写的那样“好龙”。叶公之“恶”名远播,他的坏印象不是后人几篇研究文章就能轻易改得了的。而依此文看来,晋文公背负“烧死功臣”的名声也是无法改变了的。 在刘向以前,关于晋文公出亡及回国的事略,可以见诸正史的有《左传》、《吕氏春秋》、《史记·晋世家》、《国语·晋语四》等资料。而上述四资料均无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记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时的晋国素以有“良史”著称,人们有口皆碑。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谓“在晋董狐笔”即是。就是说晋国的史官们的良知是令人可以相信的,如果晋文公真的“烧死”介之推的过错,《左传》也好、其他史料也好,决不会对此等大事没有任何记载。 而在刘向以后,则有东汉桓谭的《新论·卷十一·离事》、《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不难看出,所谓“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故事,其实的“始作俑者”是刘向。而刘向的《新序》不是历史著作,他不必经过严格筛选资料、严格考证等工序,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他可以随意取舍历史上的人和事。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不过,有一件事情倒是令我们不得不注意:对于寒食节,在东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非凡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曹操是一位精通典籍的人,他或者看出了在这件事情上的猫腻。 不知曹魏与晋何事如此相左?笔者意见以曹操所见为是:曹操说:“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日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遂下令“令到人不得寒食”,并且要严厉地惩戒不听命令的人,同时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主吏”、“令长”一级的官吏处分也很严厉。但令人奇怪的是,三国归晋,晋统治者因为春秋的晋国与自己建立的“晋”朝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又大加推崇,同时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又向全国推广,从那时遂成全国定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