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亮传说:桂树与吴刚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桂树是月亮的象征物,也是中秋节的节日纪念物之一。 明月中有一团朦胧的黑影,的确像是一棵树的样子。根据现代航天探测结果,那团朦胧的黑影实际上是月球上地势较低的平原,称为“月海”,而亮的部分是高出月海的月陆或高地。叫“月海”只是因为这部分平原地势低,并不是水域,月球上没有水。图 九 宋代铜镜中的月宫图 故老传说,那团黑影是一棵桂树。 杭州一带甚至传说,月圆之夜,会有许多桂子从月球上掉落人间。唐代诗人宋之问《灵隐寺》中说:“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意境言辞都很美,成为咏月名句。白居易《江南好》词里写道:“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诗人根据当地传说写下这首词,在山中古寺赏月,望着月中桂树,想象该有许多桂子掉下来了,要在地上找桂子了。 那么桂树是什么时候来到月亮上的呢?或者说,什么时侯在月亮神话里出现了桂树呢?现在见到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西汉时期的《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述)它记载的神话一般是产生于更早的时期而流传到西汉的。就是说,关于月中有桂树的说法远在西汉之前就有了。晋代天文学家在《虞喜安天论》中也说到民间传说月亮中有仙人、桂树:“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太平御览》:卷五四引述)南朝的沈约在《登台望秋月》诗中说:“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那时已把月亮称作桂宫了。 到唐代风行中秋赏月之后,月中有桂树的的故事传播更盛,许多诗歌中都有这种说法,如李白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杜甫有“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空”,白居易有“偃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唐朝有了“攀桂”一词,意思是得到很高的荣誉或地位,特指进士中第。 月中隐隐有树影婆娑,让人们联想到月中有树是很自然的事。但为什么说是桂树呢? 这是由于桂树是一种寿命长、形象美好、寓意吉祥的树。桂树可生长千年以上,我国现存不少千年以上的桂树。在上古人的眼里,桂树是一种神圣、华贵的树。楚国人习惯用桂酒、桂枝来祭祀神灵。屈原在《九歌》中多处提到“桂”字。 春秋战国时代,桂花酒还被用来作为外交场合的宴席用酒,招待尊贵的宾客、使节。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古人将月中阴影说成桂树,跟他们对桂树的印象是有关系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在他们看来,桂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神树。 桂树后来虽然基本失去远古人心目中的神性,但是其美好、吉祥的形象仍然保持着,并且有所强化。由于“桂”与“贵”同音,桂树更加成为“高贵”“富贵”的象征。像“攀桂”“折桂”这种说法,用于表示科举中第,迈上了通向富贵之路。在我国传统庭院布局中,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之说,就是在庭院里布置两颗桂树,既美观芳香,又有富贵的祝愿。还有一种做法,是在庭院栽种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名花,“玉兰”取其“玉”字,“海棠”的“棠”与“堂”同音,“牡丹”是有名的象征富贵的花,可表示“富”字,加上“桂”与“贵”同音,合起来表示“玉堂富贵”的吉利寓意。 月中有桂树的传说代代相传,到了后世成为中国人尽人皆知的美好意象。桂树也像“嫦娥”“玉兔”一样成了月亮的象征物,人们可以用“桂月”、“桂轮”、“桂宫”、“桂魄”等代指月亮。 月宫中的阴影也有不是桂树的说法。宋代人所写的一本讲述道家学说的书《云笈七签》中说:“月中树名骞树,一名药王。凡有八树,得食其叶者为玉仙。玉仙之身,洞彻如水晶琉璃焉。”这里说月中树叫骞树。这种树好像不是现实中能见到的树,至今没见到其他地方关于这种书的其它记载。就这本书的记载,骞树是一种药树,而且吃了这种树的叶子就能成仙,身体变得像水晶一样透明、玲珑剔透。它是一种神奇的药树,是指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树。应该是有人根据月亮神话编造出来的。因为这种药的功能跟嫦娥吃后就成仙的药是一类,跟玉兔捣药也有联系。这个故事可能是在嫦娥故事、玉兔故事上衍生出来的。明代陈仁锡《潜确类书》也设“月中骞树”条,是沿用了《云笈七签》的说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