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马佳]《白蛇传》——人与异类的姻缘(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4 马佳 参加讨论

    第四节 白蛇传的现代传播
    一、“白蛇传”在现代
    《白蛇传》故事流传至今,也衍生出了多元化的现代阐释和改编故事。鲁迅用他来讲反抗与嫉恶如仇:“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现在,他居然倒掉了,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为何如”;用法海的躲居蟹壳来作《白蛇传》故事的结局:[图4-1]
    听说,后来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他逃来逃去,终于逃在蟹壳里避祸,不敢再出来,到现在还如此。……
    田汉斩去方培成的状元祭塔情节,以小青代表正义力量,用真火烧死法海,更着意凸显妇女反抗主题,贴合时代风气和需求。在白蛇传故事的现代叙述中,故事的主题思想出现突破,不再强调人妖不可同居,而常常是“通过对白娘子、许仙美满夫妻生活的赞颂,谴责了封建势力代表法海禅师的破坏,反映了人民要求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在口头说唱的形式中,马头调、八角鼓、鼓子曲、鼓词、子弟书、小曲、南词、宝卷、滩簧等不同说唱样式承担起了传承重任,典型的如,1982年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从杭州评词老艺人金荣芳口中录下的《白蛇传》录音磁带25盒(初步记录16万字脚本);苏州、湖州、河南等地直接采录的当地地方曲艺白蛇传故事,都是珍贵的记录。
    也正是因为这样广泛的世代相传,白蛇传故事从文人的整合创作中又重新回到了底层民众的口耳之间。顾希佳先生就称之为白蛇传传说的“回流”。如今,民众或许不再从头到尾讲述故事的全部情节,而喜欢从中截取某一片段,加以创造,使之成为白蛇传传说的一个枝杈;或者将它与别的传说故事嫁接;或是与当地风物结合,使之地方化、增加传说的亲切感。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叙事形态,大大增强了传说的活力。浙江湖州的《白蛇恩仇记源》、河南项城的《前世之缘》、江西于都的《<白蛇传>的家乡故事》、江苏苏州的《法海为啥要斗白娘娘》、福建邵武的《白鹤童子抢亲》、陕西热河的《水漫金山借兵将》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而附会的风物传说,比如在浙江衢山,据说有个娘家村,当地人声称这里就是白娘子的娘家,山上建有娘娘庙,娘家村的人从来不演《水漫金山》这出戏。当地人的言之凿凿之下,我们可以看见的,是白蛇传传说经久不衰的魅力。
    二、“白蛇传”在港台和域外
    在白蛇传故事的现代叙述中,李碧华新编、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被称为吊诡之作。情欲和勾引泛滥在整个故事之中:白素贞勾引小青,小青勾引许仙、法海,许仙勾引小青,法海勾引许仙……在新旧文本的蓬勃张力之间,故事主题被改头换面,欲望的遮羞布被悄然除下。游戏、勾心斗角、占有欲、自私自利、尔虞我诈、情欲放纵之中,消解了意识形态、推崇着袒露的日常生活。王德威在《小说中国》中说到李碧华:“她的想像穿梭于古今生死之间,探勘情欲轮回、冤孽消长,每每有扣人心弦之处。而她故事今判的笔法,也间接拖出香江风月的现貌。尤其在九七大限的阴影下,李的小说将死亡前的一晌贪欢,死亡后的托生转世,兀自有一股凄凉鬼气,萦绕字里行间。她的狭邪风格,究竟是十分‘香港’的。”[图4-4]
    台湾学者潘江东的《白蛇故事研究》收录汇编了各个时期有关白蛇故事的影印资料,对白蛇传故事的发展做了分期,将其分为“初型”、“进展”、“成型”三个阶段,收录了传奇昆曲、地方戏、皮黄、梆子戏、皮影戏、滩簧、粤剧、越剧、闽剧、沪剧、川戏、喘嘲戏、傀儡戏等讲唱宝卷、弹词、鼓词、子弟书杂曲马头调、牌子曲、鼓子曲、岔曲、群曲、山歌、闽南歌谣等资料。同时探讨了白蛇故事与宗教之关系、白蛇故事的东西方流播及其影响。近年来,又有蒋勋的《舞动白蛇传》,对白蛇传故事进行了文学性的再阐释,分析了白蛇故事的发展的始末以及其所产生的文化渊源,并对它在现代艺术如影视、舞蹈中的解构与再创造作了精彩评论。
    美国学者丁乃通对“白蛇传”故事的外来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运用芬兰地理学派方法进行研究,认为白蛇的传奇故事源自于印度。他在《得道高僧与美女—东西方“白蛇传”型故事比较研究》中考证出这个美女蛇故事最先流行于西亚或中亚的一个不产蛇的民族中,后进入印度的《佛本生故事》,再后进入西欧,并传播到中国,构成《白蛇传》。他认为蛇女的原型可上溯到远古时代令人又敬又怕的大地女神“由于初民们对性爱既渴望又害怕,这种矛盾心理就造成了这个女神的双重性格。这是我们这个故事……以及其他相类似故事的根源,也是它在欧洲和中国的复杂奇妙的发展的王国。当拉弥亚美女蛇开始由淫荡的象征,变为爱的象征,这个故事的性质几乎完全改变了。尽管在中国和英国发生这种相同的变化是出于不同的原因,但分析起来,最终可能追溯到大地女神的两重性以及在古代神话中神与妖精经常混淆不清的情况。”
    而《白蛇传》故事本身,早在十九世纪就被介绍到了国外。 1834年,法国就有书提到玉山主人的《雷峰塔传奇》;1863年,英国出现《白蛇传》故事介绍;1869年,《白蛇传》由英国人翻译成英文;1946年,纽约英文版《白蛇传》问世。解放后,京剧《白蛇传》在欧洲演出,也每每轰动;1957年,杨宪益夫妇又将田汉剧本《白蛇传》译为英文。
    上文提到,在邻国日本,早在江户时代,日本作家上田秋成就将白蛇故事改写成了《蛇性之淫》,在那里,改名真子姐的白娘子,显得更像一个狰狞的妖怪。日本现代小说家林房雄再次改写白蛇传故事,成为了小说《白夫人的妖恋》和动画片《白蛇传》,白娘子的形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变得清新可爱了许多。另外,日本歌伎中的《蛇妻》和《蛇别》,故事情节也和白蛇传故事中的借伞、断桥差相仿佛,最后的结局则是蛇妻留下孩子、飞升而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