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时代,“新妇”坐轿并头罩“新妇罩”,轿门前还用绳子拴着一块生猪肉,用于应付专叼食“新妇” 的“路虎”。“路虎”之说源于“新妇”须在出嫁前两天断食节饮(免得婚礼期间当众如厕),以致体弱不堪,常有“新妇”昏厥轿内,民间便传说此为“路虎”所致。毛泽东时代,花轿及“新妇罩”不复存, “路虎”也被目为子虚乌有,但“新妇”出嫁的古“例”并未废去──花轿改为人力三轮车, “新妇罩”以“四角巾”(当时流行的纺纱裹头方巾)代之,而在孙村起伏不平的小路上,那块应付“路虎”的生猪肉依然在吱嗄作响的三轮车车把上摇晃。 “新妇”到,鞭炮齐鸣,“成人” 的家人须暂时躲避,此为“避冲”──“新妇”虽进了家门,但尚未拜见祖先,还不算“过门”,不能贸然相见。但“成人” 却必须在门口“亲迎”“新妇”的到来。在此,“亲迎”体现了“敬妻之道”──孔子认为,敬妻的根据是“亲之主也,敢不敬与?”[12]瞿同祖先生解释说:“所敬的并不是妻本人而是她所代表的亲,她既负有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神圣责任,为了宗庙,自不得不重之”[13]。 在司仪主持及“阿嫂”陪护下,“成人”和“新妇”在厅堂拜天地、拜祖宗及对拜,值得注意的是,夫妻对拜时,“新妇”总是扭捏不愿下跪,仅由“阿嫂”象征性地从背后顶一下“新妇”的膝关节。此为“拜堂”。“拜堂”大概部分蕴含有传统时代“庙见”的意义[14]。 传统时代“拜堂”结束后设有“凤鸡桌”,夫妇饮交杯酒,这是整个婚礼中难得一见的表现夫妇情笃的“例”,可惜此“例”已废止于1950年代。“乡老”说: 拜了堂,设“凤鸡桌”,桌上摆的碟中放面食做的鸡、凤、鱼、虾,每碟一只或一尾,每道两碟,共八碟。这八碟是摆着看的,另外准备两碗面、两瓯龙眼干汤,给“成人”、“新妇”填腹肚。关键是食交杯酒,一对锡制酒瓶,一对带耳的锡制酒杯,酒杯用红毛绳栓连。“成人”食一嘴(饮一口),余给“新妇”,“新妇”食一嘴,余给“成人”。当时金凤(村里耆老)有一副锡制酒瓶酒杯,后尾流传没了,大家也嫌设“凤鸡桌”麻麻烦,这“例”就给削了。 接着是进“新妇房”。“新妇房”的门顶设有门楣,悬挂着一块折叠成形似男裤衩的花布,象征男权至上。而“新妇”在头裹方巾、埋首跨过门槛的那一刻,总能适时跃起将门楣扯下。若有某“新妇”忽略了此举动,反会遭人讥笑。入了“新妇房”,“会兄弟”[15]便将嫁妆之一的蚊帐挂上眠床,抓起寓意早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瓜籽,向蚊帐内的四角撒去,此为“撒帐”── 撒帐东方甲乙木,木旺于春桃生萼。(众喊:“好啊”) 其叶蓁蓁成并茂,之子于归桃李绿。(众喊:“好啊”) 撒帐南方丙丁火,火旺于夏莲花朵。(众喊:“好啊”) …… “撒帐”结束,紧接的是“告祖”。先拜父母,父母给新婚夫妇一副(十双)“红箸”(红筷子),寓意添丁添口;再拜祖父母、兄嫂、叔婶等家庭成员,受拜者给压拜钱;最后是拜灶公,事实上也是指引“新妇”认识夫家厨房所在。 上述“例”行毕,“新妇”的地位始确立,她已是家庭一员,必须承担家务,象征的举动是由“阿嫂”(伴娘)带“新妇”到井边挑一担水回家倒入厨房水缸。之后,“新妇”回洞房,等待“大酒瞑”(当晚婚礼正式酒席)开宴。 “大酒瞑”能否顺利开席,取决于坐“横头位”的人是否到齐。“横头位”指酒席上至尊的席位。象结婚这样的重大场合,贵宾的酒席一定是设在坐北朝南的厅堂里,根据厅堂大小,设四至八席(每席坐八人,俗称“八仙桌” )等,但一般都是席排两列。从大门往里看,最靠里的两席应让贵宾就座。而这两席中,背靠北墙的四个席位尤为尊贵──左席左横位排第一尊(A),为“命人位”,由媒人就座;右席左横位排第二尊(B),为“祖宗位”,由“成人”(新郎)曾祖母娘家的人就座;左席右横位排第三尊(C),为“妈宗位”,由“成人”祖母娘家的人就座;右席右横位排第四尊(D),为“母舅位”,由“成人”的舅父就座。如下图所示: A B C D 北 大门 任何一位未驾到,酒席都不能开始。往往是舅父(D)好摆架子,非得由“成人”再三催请方肯落座(哪怕他就在现场)。如果曾祖母或祖母的娘家的确没人,其位必须空着。这样的尊位排定,旨在突出母系繁衍家族的伟绩。而平日并不受社会礼遇的媒人,此时位居上宾,乃念其促成家族新的繁衍。我向“乡老”请教婚礼酒席尊位安排的依据,“乡老”的回答简洁而有力── 自古讲“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阴嫁阳家,阴最大,以母姓为主,念其功劳大。因此,子孙结婚,娘家地位最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