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安德明]2011年度民间文学研究综述(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安德明 参加讨论

    本年度值得一提的另外一项个案研究成果,是施爱东在《民族艺术》杂志连续发表的有关龙的研究的系列论文:《哀旗不幸,怒旗不争:大清龙旗50年》、《龙的政治:从通天坐骑到皇家奴役》、《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和《龙与图腾的耦合:学术救亡的知识生产》。[61]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龙旗在清末成为标志国家的旗号的过程以及中国人因不同政治立场而持有的不同龙旗观、龙从人与天地沟通的神奇助手转换为帝王垄断的象征符号的历史、中国龙在16-18世纪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出于学术救亡目的而把龙与图腾概念相糅合、生产出想象性的“龙图腾”的事实,做了细致梳理。文章不仅为今天更加全面地认识有关龙文化的历史提供了许多新鲜有趣的资料和特殊的视角,其中许多观点,也颇有独到之处。例如,作者指出,“龙纹沟通天地的神权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帝王与公侯以及下官百姓三者之间垄断与反垄断的争夺焦点……龙在帝王家族的地位是尴尬的,一方面是亲密可靠的祥瑞宠物,一方面是任劳任怨的全能奴役。龙从来就只是帝王宠幸的工具和奴仆,而不是崇拜对象。”[62]“在16-18世纪欧洲人笔下,龙就是中华帝国的皇帝纹章、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龙形象的美丑变异,只是帝国荣衰的晴雨表,国强龙美,国弱龙丑,与龙被译作Dragon或是Long没有关系。”[63]总体而言,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有关中国龙文化的研究,对于民间文学研究者综合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及考据等方法,积极参与重要文化事象的讨论——而不是拘泥于学科内部传统的体裁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黄涛:《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 刘锡诚:《为民间文学的生存——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一言》,《文艺报》2001年12月8日;刘守华:《困境中挣扎的民间文学学科》,《文艺报》2002年1月19日。
    [3] 江帆:《困惑与忧虑:民间文艺学归属何处》,《中国艺术报》2011年6月20日。
    [4] 包括江帆的《困惑与忧虑:民间文艺学归属何处》、万建中的《民间文艺学百年寻踪》和高有鹏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的理论价值》。
    [5] 参看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6] 江帆,万建中,高有鹏:《民间文艺学的身份辨析》,《中国艺术报》2011年6月20日。
    [7] 这些文章分别是:董晓萍的《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科规划中理性求变》、朝戈金的《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少数民族”维度》、高丙中的《民俗学的学科定位与学术对象》、热依拉•达吾提《新疆民族民俗学的学科建设》、陈岗龙《民间文学的学科定位与东方民间文学》、萧放《历史民俗学建设的意义、实践与规划》、万建中《民间文学学科的处境与出路》和黄涛的《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
    [8] 黄涛:《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9] 尽管1997年的“学科目录”中把民间文学作为研究方向,分别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民俗学三个不同的二级学科之下,但大多数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往往只对归在社会学一级学科中的民俗学产生认同,却较少在仍然属于中国文学一级学科中的古代文学或现当代文学中找到归属感。
    [10] 万建中:《民间文学学科的处境与出路》,《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1] 陈岗龙:《民间文学的学科定位与东方民间文学》,《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2] 董晓萍:《反思民俗学高等教育14 年》,《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3] 杨利慧:《主持人语》,《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4]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5] 杨利慧:《《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6] 王杰文:《“表演理论”之后的民俗学——“文化研究”或“后民俗学”》,《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7] 彭牧:《从信仰到信: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8] 祝鹏程:《表演视角下的郭德纲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19] [匈] 格雷戈里•纳吉著,巴莫曲布嫫译:《荷马诸问题》,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0] 王杰文:《“文本化”与“语境化”——<荷马诸问题>中的两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1] 王杰文:《从“类型”到“类型的互文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2] 徐鹏,尹虎彬:《从范式看芬兰民俗研究的现行走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3] 彭牧:《技术、民俗学与现代性的他者》,《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
    [24] 张成福:《民俗学中的“母题”概念及对母题索引的检讨》,《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25] 韩雷:《被遮蔽的民间文学批评——对民间文艺学六十年的反思》,《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26] 西村真志叶:《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