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最早是钟敬文于1936年1月出版的《艺风》杂志(杭州)第4卷第1期上发表的《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提出来的。到2002年编辑的《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收入此文时,作者加了一条注解:“‘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一般用以指关于民间文学的理论、研究,有时也兼及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等学术活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1页。) [2]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见《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第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 孔范今《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依据和意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第22页,: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 [4]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七七》。 [5] 指作者的《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晚清革命派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运用》、《晚清改良派学者的民间文学见解》以及写作于60年代而发表于1980年的《晚清时期民间文艺学史试探》等文章。后收入钟敬文《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一书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6]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第6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7] 拙文《中国民俗学的滥觞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收入《中国俗文学七十年》(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第13—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8] 拙文《世纪回顾:中国民俗学面临的选择》,《民俗研究》(山东大学主办)1995年第3期;收入《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刘锡诚主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广东民俗》杂志主编刘志文又将其转载于该刊1998年第3、4期上。 [9] 黄遵宪《日本国志•礼俗志》。 [10] 参阅杨宏海的《黄遵宪与民俗学》,《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11] 蒋观云《海上观云集初编》,第17~22页,上海广智书局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12] 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原载《新民丛报•丛谈》第36号,1903年;又见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13] 马昌仪《中国神话学发展的一个轮廓》,见所编《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序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14] 钟敬文《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间文艺学》,见所著《民间文艺学及其历史》第288~289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 潜明兹《晚清神话观》,《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16] 见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哈尔滨。在写作这篇绪论时,我注意到,有学者著文说,钟敬文所说的,是要“建立民俗学的中国学派”。但纵览百年来的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发展史,确有一个“民俗学派”,而钟敬文本人,早年基本上可算是一个从文学的立场研究民间文学的学人,甚至有点儿乡土研究派的色彩,但到了晚年,却放弃了他的民间文艺学理念和对民间文学的研究,而全力倡导民俗学。 [17] [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第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18] 钟敬文《洪长泰〈到民间去〉序言》第1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19] 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歌谣》周刊第2、3号,1922年12月24、25日。 [20] [美]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第19~20页。 [21] [美]曾蓝莹《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到民间去”的文化运动》(3),《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转自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5991。 [22] 钟敬文在为洪长泰《到民间去》做的序中写道:“至于邹平的这方面的工作及其成果(《邹平民间文艺集》,1948年,海外版),我们以前简直就不太知道了。”(第10页) [23] 此数据据李志会《晏阳初与定县乡村建设》,《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4] 刘锡诚《为民间文学的生存——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一言》,《文艺报》2001年12月8日第2版。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85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