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强调“人是礼仪的存在”(如芬格莱特、葛瑞汉所见),还是对此持一种质疑的态度(如史华兹所见),抑或认定“礼”是作为“人性化过程”而存在的(如杜维明所见),“礼”在东亚文化当中总是浸渍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最切身的体会,就是韩国学生们的“尊师重道”,无论是笔者在成均馆大学授课所面对的韩国博士生们,还是到国立首尔大学、岭南大学和韩国艺术哲学协会演讲中所遇到的每一位学生,都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礼仪,哪怕是学生要长你20多岁也是如此。在与他们熟识之后,一位韩国学生还问起我,可不可以在私下交流的时候不使用“敬语”。在韩语当中,“敬语”带来的不仅是词的变化,而且更有句式的根本改变,远没有中文来得那么简单。我只能回答说,中文敬语主要是“你”与“您”之间的差异,“有心”的话就用“您”,“无心”的话便用“你”好了。 在韩国宣扬“儒家思想”的不仅囿于公立、私立的大学,而且还有许多民间社团在其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影响很大。我曾拜会“韩国儒道会”的院长张在轩先生,这个社团是韩国最重要的儒家组织,据说70年代曾拥有地方分会近300个,儒林人数约500万,而今却略有衰落。张先生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耄耋长者,他如今仍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弟子们传授儒家经典,弟子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他还曾将各种各样的儒家经典翻译成韩文。当然,在许多韩国人心目当中,“儒学”更是一种“儒教”,他们有许多学生团体也在以这种态度来共同研修儒家文化,大学里面还有许多年过半百来读儒学研究生的长者。我的学生当中,除了攻读东洋哲学的之外,也有几位韩国知名的舞蹈家、音乐家和美术家,在欣赏他们的“韩舞”、“国乐”和“韩国画”的时候,更能感受到儒家“礼乐文化”在他们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 但韩国这个尊卑有序的社会却仍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比中国还“熟”得多的“熟人社会”,儒家传统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时有显现。如何在发展儒家文化的同时“趋利避害”,这是中韩两国都要共同直面的时代问题,尤其是在“国学热”蔓延中国的时候,似乎更需要“清醒”的头脑与“审慎”的洞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