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审美欣赏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剪纸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物化现象,应归属于我国民族传统的物质文化。早在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口头传统文化研究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了民间剪纸这一艺术应该为 “物质文化传统”之一。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有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道路。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出现的,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于纸张的发明。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泊镂空刻花 (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都与剪纸同出一工,它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1959年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的五张北朝 (551-567年)团花剪纸,它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它们的发现为我国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在此之前是否早已就有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呢? 这是一个还没有解开的谜。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土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至于我国民间剪纸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考古学家们去考证吧。 现在我们再从中国民间剪纸的发展看它的实用价值。继北朝祭祀剪纸,唐代民间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剪成花样板,运用印花技术将染料印到布匹上。宋代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江西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间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宋代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一条中曾记有:“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镟,后用彩色装皮为之。”[8]可见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是借鉴剪纸艺术的结果。明清以后,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或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用来美化居家环境。如门笺、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民间利用之广,是由于剪纸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既普遍又简单,人们只需用一把剪刀和纸张,就能剪出符合大众意愿、叫人喜欢的剪纸来,因此它的普及也是很广的。除南宋以后出现的纸扎花样工匠外,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最基本的队伍,还是那些农村妇女。女红是我国传统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女红的必修技巧——剪纸,也就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的手工艺。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在我国民间,这样的剪纸能手为数不少。她们是美的创造者,也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忽视她们。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这是因为它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是因为它那符合民众心理需要的象征意义。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今天我们对它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探寻原始文化之根,也有助于完善和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内容,更可以让人们了解剪纸艺术这一民间文化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和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吕胜中.民间剪纸概要. [2][5]杨学琴,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3][7][英]赫伯特·里德.艺术与社会.工人出版社,1989. [4]杨堃.杨堃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1. [6]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8]刘小娟.皮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本文原载:《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