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对旗袍的流行过程与形象演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民国之初,由于排满风潮的继续,旗袍在一段时间中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在二十年代后,先是上海妓女的引领,后是进步学生的倡导,旗袍得以风行全国。而追溯其流行的原因,离不开民族主义、女性解放与商业文化之间复杂的交织碰撞:由于旗人妇女外出多、不缠足,生活方式上与现代妇女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以旗袍比汉装更适合现代女性的要求。而它与男装有相似之处,满足了一些进步女性追求男女平等的要求。且经过从清代开始几百年时间的改良,通过吸收汉族元素、现代元素,旗袍变得越来越精美成熟,适宜现代女性的审美。而提倡国货、民族自尊也使得旗袍在与西服的竞争中胜出,再加上海的商业文化的推波助澜,种种因素合力,终于使得旗袍成为民国衣饰中的皇后,并在很长时间里成为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女性的代表衣着。 而这因缘际会中的异军突起,也使得旗袍被赋予了种种迥然不同甚至决然对立的颜色。到底是满族之服还是中华之服?到底是对妇女的解放还是对妇女的新禁锢?从中我们看到了排满思潮怎样在大众文化博兴与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被无形消解,以致旗人之服成为中华衣饰的代表;我们也看到了女性解放如何从开始的向男性看齐,而走向后来的张扬女性身体,直至被视为“反动”、“堕落”。 旗袍是说不尽的,民国也是说不尽的,但通过本文的简短梳理,想来读者还是能从中对旗袍与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有一些更深的认识,而本文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注释: [1]包铭新:《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袁英杰:《中国旗袍》,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于君:《女性与旗袍》,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袁仄、胡月:《百年衣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1年;陈婷:《追溯民国旗袍的发展》,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东方中心出版社,2008年。 [3]Antonia Finnane:"What Should Chinese Women Wear?:A National Problem",in Modern China,vol.22,No.2,Apr.1996. [4]一些学者以旗袍款式与满族服饰并无很大继承关系,由此认为旗袍与满族服饰基本无关[卞向阳和包铭新都认为民国时期的旗袍已与旗人的旗袍有很大不同,反而接近于西方。[卞向阳:《论旗袍的流行起源》,《装饰》2003年第11期;包铭新:《中国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不论现代旗袍在款式上是不是旗装的变体,但至少民国时,人们普遍认为旗袍就是由旗人服饰而来,如果讨论旗袍成为时尚的原因,那么就无法绕过民国社会怎样看待满族。 [5]在旗人大鼓书中有一段描写了一些明明是旗人妇女,但却穿的是裙子,“实在不合样”。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370页。 [6]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社,2008年,第265页。 [7]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372页。 [8]钱病鹤:《旗袍的来历和时髦》,《解放画报》1921年第7期。 [9]1920年2月《申报》的一则报道中就描述了上海南京路上有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妇头戴白绒线帽、身穿狐皮旗袍、足踏西洋皮鞋,街上人视之为“老怪物”。《新年新装束之怪现状》,《申报》1920年2月25日,第14版。 [10]《世界小事记》,《礼拜六》1921年第10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