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民俗研究微信公众号 201 朱以青 参加讨论

    在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上,始终存在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对传统技艺必须原汁原味的保留,似乎谈到创新和发展,一切就会面目全非。这种认识具有片面性。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之所以今天仍具活力,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历经种种磨砺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另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技艺也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无论如何创新、发展,不能丢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核——核心技艺、核心价值及其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如果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其内核,也就失去了传承的价值。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根本是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在此前提下,采取何种生产方式生产,应根据手工艺的类别,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有的可以一直用手工生产,有的可以从手工生产发展成机器生产,有的可以手工与机器同时运用,不能强求采取一种模式。
    手工与机械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共存、互补,两者相结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比较可行的方式。在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关键环节,必须使用手工;但在一些劳动强度比较大,机器又可以替代人力的环节,可以使用机械。如此,既不会失去手工技艺,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如泾县宣纸厂为适应市场的需求批量生产宣纸,用机械代替人工捣纸浆,用蒸汽代替火墙烘干纸张,这都是无可非议的。对于像陶瓷、织布、酿酒等行业,传统技艺和机械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早在公元前5100年就已经产生。到公元前40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的制陶技艺已达较高水平,器形以釜为主,占80%以上,此外,还能塑造鬻、鼎、觚、豆、钵、罐、盘、背壶等多种器形,并能用土红、赭石、白垩士、炭黑等颜色在陶器上勾绘出各种规矩整齐的几何形纹、花瓣纹、八角星纹等图案。而稍后的龙山文化时期,在器物形制和制陶技术上有了很大提高,已广泛应用轮制技术,器形以三足、圈足为主,但器身上已带有盖、流、耳等附件。这时期淄博制陶业已可以生产出黑色磨光、薄如蛋壳的黑陶,表明淄博的制陶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是淄博制陶业的鼎盛时期,淄博被誉称“瓷都”,不仅因其遍地瓷炉,陶瓷产品丰富,更重要的是研制生产出了雨点釉、兔毫釉、茶叶末釉等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的结晶釉瓷。元末,淄博地区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制瓷业遭受重创,雨点釉和茶叶末釉及许多前代优秀技艺失传,明清时期虽有所恢复,但在品种及技艺上均未超过前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淄博人在保存、继承传统工艺,不断挖掘恢复失传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大胆地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新材质,开发新产品,使淄博陶瓷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3年,全国第一条日用陶瓷隧道窑研制成功,之后,全国第一条链式烘干机、大缸成型机问世,使中国陶瓷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恢复研制出雨点釉、茶叶末釉、兔毫釉、金星釉等几种历史失传的名贵色釉,成功地仿制了龙山文化的蛋壳陶,还创造了红金晶釉、鸡血红釉、金星釉和几十种黑釉变化釉。七八十年代,重点在陶瓷新材质方面创新,滑石质鲁青瓷、乳白瓷、象牙黄瓷、鲁玉瓷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机械化生产。90年代,终于研制出合成骨瓷。在陶瓷彩绘、陶瓷造型、陶瓷装饰等方面博采众长,研发出许多新技法,其中刻瓷艺术是其代表。2008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批准淄博陶瓷为“当代国窑”;2011年淄博陶瓷烧制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州古贝春酒厂成立于1978年,30多年来,酿酒工艺不断该进,原料粉碎及原料搬运用机械,蒸酒也由烧灶改成了锅炉,用鼓风机凉茬醅,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但浓香型古贝春酿造工艺仍属于传统手工技艺,该工艺以其“多粮跑窖包包曲、三高一长和一低、特制人工老窖泥”为特点,在关键的上甑、装甑、摘酒等环节仍需要人工进行。装甑是个技术活,装甑讲究“轻装薄撒”,要慢慢撒,要撒匀,跟着汽走,如果只撒到一个地方,汽都从别的地方跑了,这里就堵死了,因此装甑只能使用人力,即便是在现代化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装甑仍然需要老工人多年所形成的经验。摘酒也是个技术活,要看酒花。一般是副班长专门负责看酒花,这完全凭经验。酒花大了就是一级,酒花一旦变小就摘二级,再小就是三级。其实看酒花也就是看酒精度,一级酒一般在70度以上,二级酒在60度以上,三级酒在45度以上。浓香型古贝春酿造工艺已经成为长江以北比较完善的五粮白酒酿造工艺。
    上述制瓷、酿酒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属于市场中大宗销售的商品,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由于时代变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濒危消失。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舆论宣传、政府政策扶持,企业创意重构、产品创新等形式,实现持需发展。
    南京云锦是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在明清时为宫廷织品,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古人称其“寸锦寸金”。它与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2009年9月30日,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业。但是,因云锦主要供宫廷御用及贵族妇女使用,后来虽也生产一些舞台使用的戏曲服装,但是毕竟范围有限,生产陷入困境。对云锦这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进行保护。2009年6月6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京云锦传习基地”正式揭牌,各种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陆续展开。现代云锦继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格而有所发展,传统品种有妆花、库锦、库缎等几大类,目前库锦、库缎已可用现代机器生产,唯木机妆花织造工艺独特,必须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 5—6 厘米,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