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生活气息的乡俗画卷 记者:民俗是由我们祖祖辈辈在生活中沉淀而成的,它表达、传递着人们对于世界、人生的理解,同时也赋予生活以意义。 郭永军:民俗总是以生活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着一个人的个性和品质,这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刻影响。民俗还有着丰富的审美意义,民谣、压岁钱、斗鸡蛋、点面灯……这些民俗活动曾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啊!我们常说,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感受。民俗告诉我们,原来幸福也可以这样简单。在没有电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生活得这样快乐、充实。 张士闪:民俗现场对于孩童的刺激极为难忘,甚至刻骨铭心,这与翻书、读图、看电视是完全不同的体验。菏泽穆李庄有一个“面人李”李芳清,是远近闻名的面塑传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大师”。济南历城二中的刘天佐在《我与“面人李”的故事》一文中,记载了李芳清专门为他制作面人“肖像”的场景,整个过程充满了神奇与温馨。安丘八中的范国燕看着妈妈蒸制可爱的“十二月灯”,感到自己心中“开出了一朵朵永不凋谢的花”。“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潍坊广文中学陈立的《念月谣》,则将中秋节的传统韵味表达得淋漓尽致。丁留振在《求雨》中描述了鲁西南地区“求雨”仪式的大致过程——扫坑、哭坑、焚香还愿、扎制扫云娘娘等,既是一幅幅历史剪影,又是一道动态的乡村风景。 文化是庄稼,民俗是土壤 记者:近年来,国内“民俗热”逐渐升温,但主要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制度的确立,以及学术界发起的“救亡图存”式的田野调查工作,而对国民教育体系中民俗资源的转化机制研究明显不足。 张士闪:民俗,是人们在适应环境以求生存的过程中逐渐完形的地方性文化建构。历史上,官方文化、精英文化曾经使民俗文化长期埋没,近年来流行的对于商业利益的单极化追求,又在另一种意义上破坏了民俗文化生态。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短视现象是非常有害的,它往往以人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破坏为代价。换句话说,我们在单纯的经济意义上可能是成功的,但在保持良性文化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则是失败的,而且一旦破坏就很难挽回。山东民俗学会会长刘德龙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深表赞同。他说,山东民俗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主体部分——文化是树,民俗是根;文化是河,民俗是源;文化是大地上的庄稼,民俗是庄稼扎根的深厚土壤。就此而言,我们理应多关注民俗,多在体验中“传承”民俗。一个艺人是不可能永久存活于世的,书籍、图片的记录也只是一种静态保护,我们应该想办法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优秀民俗的种子,这才是对于我们民俗文化的深层保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