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古朴清新的民间工艺——贵州的蜡染、挑花、刺绣、剪纸、服饰、建筑工艺等都以其制作精美、构图生动、个性鲜明而享誉中外,传遍五洲。贵州是有名的“蜡染之乡”。蜡染艺术从汉到唐盛行于中原,后衰落后以至消失,但却传到相对封闭落后的贵州山区,得以保存,并有发展。蜡染、挑花、刺绣、剪纸各自的材料和制作不同,但创作的纹样图案大体相同。剪纸大都用于刺绣底样,纹样图案自然是同一的。这些纹样图案除一部分为现实符号外,大部分是神秘的象征符号,蕴含着厚重而神秘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们既是审美符号,也是文化象征符号。汉族龙是图腾、神权、王权的象征,苗族龙为农业文明的吉祥物和保护神,有牛龙、鱼龙、蛇龙、蚕身龙、虾身龙、花身龙、狮龙、飞龙等,形态各异,功能有同有异。侗族的鱼,苗族的蝴蝶和鸟,既是现实审美符号,也是神秘的图腾符号。苗族工艺中的江、河、田园等符号,浓缩了五千年历史生活内容。布依族蜡染,水波纹与水崇拜有关,圆圈纹源于太阳崇拜,龙纹与龙图腾有关,云雪纹与雪崇拜有关,鱼纹与鱼图腾有关。各民族的种种图案,都有其历史的文化内涵,并有神话、传说、祭祀为其注解。图案的创作,就象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那样,不是按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按“幻想的逻辑”(高尔基如此称幻想的神话故事),以变形、夸张、支解、重组等方式来创作形态,布局构图。牛和龙连体,人首连蛇身,鸟的尾和翅膀居然开了花,一朵花,既像花,又像果,花果同体。这些,打破了时空界限,按人民的愿望和审美情趣来营构心中之象——意象,表达人民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第四,神秘粗犷的祭祀舞——舞蹈自古与巫相伴而生,难分难解。传承至今的贵州舞蹈,除直接表现劳动生产和民俗生活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巫舞,祭祀舞乃其中主要的一种。苗族的木鼓舞、猴鼓舞、神鼓舞、祭祀芦笙舞,布依族的铙舞、香花舞、刷把舞、打八封,彝族的跳脚舞,瑶族的猴鼓舞,仡佬族的踩堂舞等都是在丧葬祭祀仪式中跳的舞蹈,舞者以其优美沉重的舞姿,除传递审美信息外,更主要传递神秘的宗教信息,它成了祭祀仪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间丧葬祭祀习俗是祭祀舞的生态环境(土壤)。彝族的跳脚舞(又叫肯合贝舞,铃铛舞)是在丧葬仪式中为超度亡灵而跳的舞,通过二十余段模拟性或象征性的舞蹈动作,表现了彝族先民的狩猎、战争和迁徙的过程,队形变幻受制于崇拜观念,具有灵魂安息,驱邪逐鬼之巫术功能。舞蹈伴同物为祭祀所需,如铃铛是神灵的马铃,具有护送神的巫术功能;神杖为神灵指路并驱逐鬼疫;灯笼为灵魂引路。这种舞蹈古老而神秘,祭祀为其基本功能,同时具有审美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舞蹈不断增强审美含量,减弱宗教的神秘色彩;当它被搬上舞台,那就实现了新的蜕变,如木鼓舞、猴鼓舞、跳脚舞、刷把舞等已经过改造,登上了大雅之堂。 第五,古老神秘的傩文化艺术——傩文化是古老的宗教文化传承,它以驱鬼逐疫为宗旨而集古代宗教文化艺术之大成,除傩仪(祭祀)外,还有傩歌(音乐)、傩舞(舞蹈)、傩面具(美术)、傩戏(戏剧)等古老艺术。过去中国傩文化常盛不衰,书简不绝。今天,在发达地区保留较少,而贵州这块边远之地却保留较好较多,这与生态有关。傩艺术是依附于傩祭之中的,因而保留着古朴神奇色彩和浓重的宗教气氛。作为艺术,它又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功能。《周礼·夏官》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事)傩,以索室殴疫。”这是方相氏(大巫师)带着面具跳傩舞,旨在“殴疫”。贵州傩舞尚保存古老的夏禹祭祀的“禹步”。傩舞成了人与神交流沟通的媒价。彝族“撮泰吉”开头的“祭祀”和结尾的“喜庆”、“扫寨”,便是傩祭傩仪,中间的变人戏,具有初步的戏剧形态(萌芽状态的戏剧)。黔东北傩堂戏由巫师表演,演出分三个阶段,开始“开坛”,即请神,最后“闭坛”即送神,中间“开洞”即演正戏,带面具表演,既娱神,又娱人。剧目多为佛教道教的故事和民间传统故事,既表现世俗生活,又有浓重的宗教观念。安顺地戏,开头结尾为傩祭,中间演正戏,叫“地戏”(在平地上演),也叫跳神。内容多为生活戏和战争戏,属军傩范畴。上述各种傩戏都带面具。面具是人们心中之“神面”,是沟通人神的器物。黔东北傩堂戏的面具有正神面具(如唐氏太婆、土地、消灾和尚等)、凶神面具(如开山、二郎神等)、世俗面具(如甘生、安安、梅氏等)、丑角面具(如秦童、秋姑婆等)和牛头马面。安顺地戏面具,有文、武、老、少、女五种类型,俗称“五色相”,眼、耳、口、鼻等造型有一定程式,“男将豹眼园睁,女将凤眼微闭”,眉毛表现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如烈焰”。嘴有“天包地”“地包天”之分。傩堂戏面具古朴、典雅、洗炼,地戏面具繁缛、华丽、丰富。各种面具都具有神奇的狰狞的美。80年代贵州美术创作就是吸收古傩的素材和神思而创作出以野、怪、狂、丑为特征的美术作品,轰动全国,被称为“贵州美术现象”。古代艺术仍具当代神韵。 (3)山花烂漫与“西南来风” 贵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导致贵州民间文艺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各民族各地区各有特点,即使同一地区同一民族的文艺,也因其表现的内容不同,也具有不同风格。苗族情歌婉转抒情,富于阴柔美,而古歌、叙事诗、飞歌、木鼓舞等却具有大江东去的阳刚之气。侗族是爱美的民族,侗族大歌似潺潺流水,柳舞燕鸣,富于阴柔之美,而反映阶级斗争的作品,如《吴勉》、《珠郎娘美》,却又柔中有刚。但从总体看,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艺风格总有它主导的一面。贵州民间文艺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具有多样性,但是,大山的艺术(山花),山地农耕生活内容,富有阳刚之气的艺术风格,却具有突出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