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潘定智]贵州民间文艺生态研究(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潘定智 参加讨论

    贵州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富有山地农耕文化特征。有的作品是贵州特有,自然打上贵州山地农耕文化的印记;有的作品是全国以至全世界共同的(有人估计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故事相同),也或多或少具有贵州农耕的某些特征。恩格斯谈到格林童话时说:“自从我熟悉德国北部草原之后,我才真正懂得格林童话。几乎在所有的这些童话里都可以看出它们产生在那些地方的痕迹。这些作品体现了草原上孤独的居民在这样风号雨啸的夜里,在祖国的土地上散步或从高楼上眺望一片荒凉景象时心中所激起的情绪。”在德国北部荒凉草原上产生的格林童话,具有这一地域的特征;贵州民间故事(以至整个艺术),也具有产生它的地域文化特征。苗族神话说,天地初造成,不稳,神巨人用蒿枝竿撑天,天仍然不稳,后来,到东方运金运银来打金银柱撑天,天才稳,一根柱就是雷公山。接着祖先神巨人用神牛(修狃)犁耙大地,犁翻上来的泥土,成了山脉,犁沟就成河沟。后来,雷公发洪水淹人类,祖先姜央斗雷公,雷公败,才用铁棍捅地洞,洪水才消。贵州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神话。神话讲到贵州的山和河和消水洞的形成。这些神话反映了贵州先民们用劳动来创造天地,开发山区的壮丽图景和雄伟气魄。贵州的山高水深遍地溶洞(岩溶发育),这种奇伟而神秘的地理环境,引发人们许多幻想,从而编织许多关于龙和神魔的传说故事。赤水河泛滥,人们以为是黄龙作孽,便讲了一个小伙子变黑龙,与黄龙斗,为民除害的故事,人们还给建起一座黑龙庙祭之。中国的巫常居高山。贵州山地,多有山鬼、山神、岩神、石神,还编了关于这些鬼神的故事,或者说山神危害人民,被英雄战胜,或者说善良的岩神为民造福,表现了山神与自然的和社会的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和美好的愿望。大山里,虎豹横行,危害人民,因而,关于虎的故事特别多。故事中的虎多为恶虎,凶猛善变,但终被英雄战败。也有善虎,它在地上打个滚,就变成漂亮的小伙子。杨鬃编《两兄弟历险记》一书辑录苗族童话31篇,有关虎的故事就有10篇。过去,贵州人民除狩猎外,主要是从事山地农耕。有则幽默笑话讲的是,有个小伙在石山上开田,休息时,他对人说,我这几天开了十块田。人们不信,他一块一块地数,数去数来只有九块。后来随手拿斗篷来戴,才发现斗蓬盖住了一块。它反映了开发山区的的一个侧面。千万年来,贵州人民就是在岩山上开田开土,那怕斗篷大一点有土的石窝窝里也要开成田土,靠山吃山,开山为田的山民精神代代相传。
    贵州各族人民都爱唱歌,在室内唱,在山野里也唱,在劳动中,他们面对莽莽大山,唱出内心全部感情。这就是群众说的“喊歌”,许多民族都有。黔东南苗族的“喊歌”又叫“飞歌”,高亢激越,“飞”出山林,传到远方。黔西北彝族和苗族的喊歌,在高亢激越中带几分压抑,表现了在高寒山区威逼和社会恶势力的重压下的抗争。
    有许多舞蹈表现了大山风格。黔西北彝族舞蹈和苗族芦笙舞都带有杂技技巧,表现了高寒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苗族的木鼓舞、猴鼓舞、迁徙舞(包括“刀丛滚身”、“火中跳跃”、“滚山珠”、“肩上托人”等)刚健有力,粗犷豪放,瑶族的打猎舞、猴鼓舞,古朴粗犷,勇猛敏捷,这些舞蹈都富有阳刚之美,表现在艰苦环境中的山民的生活和感情。
    三、解放思想,大力发展贵州民间文艺
    80年代,继“西北风”之后,八面来风,汇集中华大地。贵州以至整个西南是多民族地区,文化艺术具有多元性,但也有共同的特点,上面几方面的分析,既是贵州的,也是西南的,也可以说是“西南风”,而“贵州山风”乃“西南来风”之一部分。它正以西南高原特有的古朴神奇,粗犷雄健,热烈欢快的风姿,吹向全国,吹向世界。贵州民间文学艺术和以民间文艺的形式和风格为基础的创作,已经为世人关注。民间文学为国内外学者赞誉。民间音乐舞蹈走向中南海,走向中国各大城市以及外国的艺术殿堂。蜡染、挑花、刺绣、服饰等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蜡染之乡”的贵州出了一个“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的洪福远,以其精美的艺术为“山地来风”“西南来风”增辉添彩。贵州民间艺术家把贵州14个民族的歌舞综合改编成一台大型歌舞节日《山之舞》,包括“山鼓”、“山情”、“山恋”、“山潮”四个部分,展现了贵州大山艺术和山民感情性格,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演出,展现了“山地来风”“西南来风”之神韵,受到热烈的欢迎和肯定。作为区域文艺,这股风越刮越猛。但是,它古朴有余,而加工不够。它需要在保持自己独特艺术个性基础上加工提高。关于这一点,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文化人类学家和一些艺术家以及本民族的群众总强调民间文艺要保持“本文”,以为越朴真越好,反对任何形式的加工。笔者认为这对于研究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作为供人欣赏的艺术需要加工提高。另一方面,有的“艺术家”借民间文艺之名,挂羊头,卖狗肉,胡编乱造,这是必须反对的。处理这个问题,出版介绍时可分科学本和读物,前者要求忠实原作,后者可以有(也应该有)加工。从民间文艺的发展角度来看,它本身也不可能停滞不前,而在历史长河中,在艺术实践中发展提高。我们所说的加工提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间艺人在专业艺人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加工以至创造,二是专业艺术家在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加工和改编以至创作(大量地吸收民间文艺营养,化为自己的血液,才可能创作),再回到民间去,为民间艺术的主体——人民大众所接受、认同、加工、提高。只有这样,“山地来风”“西南来风”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永葆艺术的青春。
    参考文献:
    《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州民间音乐》、《贵州民间工艺研究》、《民族文化学》等著作,以及《贵州民族研究》、《贵州文化》、《南风》、《苗岭风谣》等刊物。
    (本文原载《贵州民族研究》1998年01期,第66~6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