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宗教能促进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但消极、悲观、厌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民族宗教以其特定的信仰、教义和礼仪等方式,把社会价值观念神圣化,以神灵意志为根据制定了一系列宗教禁忌、劝诫、清规、戒律来规范信众的行为,在长期渗透、潜移默化中已经成为信众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它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宣扬“六根消净”、“人间净土”来规范信众的言行,弃恶从善,积德行善;主张对身外之物要不贪不求、摈弃世间的各种物质欲望,从而追求精神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以求死后的灵魂解脱;提倡“替世之爱”、“普渡众生”,教人要无私奉献、勇于牺牲自我,救助他人、行善好施,诚心诚意服务于人等宗教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具有更为明显的自律性和约束力,对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精神面貌等具有十分强烈的诱导作用,起到了净化信众心灵,规范信众言行,遵守社会法律法规的作用,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调查表明,大多数农牧民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近90%的人都崇尚善良真诚、仁慈宽容、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赞同“要经常做好事,乐善好施”“要以善行去谋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安宁与平和”,“要不断净化心灵,多做功,扬善抑恶,净化环境”,“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人活在世上就要平等相处,善待自己和他人”等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分别有66.1%和72.9%的人认同“要通过劳动,创造‘人间乐土’或‘人间天堂’”、“要勤奋工作,使自己得到安宁”的观念,85.1%的人对“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持否定态度。由此,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呈现的是村落夜不闭户、家庭和睦、邻里相安的安定团结景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宗教道德是人类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华,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宗教信徒犯罪率明显低于社会犯罪率,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率在宗教徒中比在非宗教徒中要低得多,这与宗教道德的调节作用及其特有的说教方式有很大关系。 虽然大多数信众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取向,能够用宗教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宗教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仍不容忽视。调查显示,信众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要“顺服”、要“忍耐”,要把命运交给“真主”或“上帝”、“佛主”去安排,等待来世享幸福等教义就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持赞同和否定态度的人基本上是各占一半;而对“爱、宽容、忍耐都是神(或上帝、或真主、或佛主)的旨意(要求),若违背将会受到惩罚”持否定态度的占了24.3%,对“要通过劳动,创造‘人间乐土’或‘人间天堂’”持否定态度的占了9.4%,还有一部分人存在着一种“不劳而获的观念”,对勤劳致富的认同不高,这既是宗教的消极影响相关,也与市场经济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分不开。 (三)宗教道德有助于传统美德的形成,具有规范道德行为的作用,但随着人们对宗教信仰虔诚度的降低,其影响和约束力在逐步减弱 宗教道德是宗教界通过宗教经典中的思想、教会和宗教人士等以其特有的道德说教方式,对信众进行行善止恶的道德教诲,以神灵的意志为根据来规范信众的行为,引导信众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在长期渗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信众,使宗教道德成为信众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其世俗道德的重要源泉。例如,通过像耶稣、穆罕默德和释迦牟尼等作为真、善、美的化身或道德的榜样;通过宗教教义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论等,在强化道德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2]比如,佛教提倡与人为善、救危济贫,可以衍化为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佛教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以用之训诫违法乱纪者,使之痛改前非,重新作人;佛教要求教徒遵守的“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戒律,也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藏传佛教奉行“五戒、十善”与我们提倡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并行不悖;特别是由于有影响的进步活佛、高僧、阿訇、毕摩等宗教人士的提倡,其宗教道德规范往往成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公共道德的标准,为群众自觉遵守,从而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创造了条件。调查显示,有近90%的人都认为宗教有助于善良真诚、仁慈宽容、孝敬父母、敬老爱幼、助人为乐、团结和睦、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的形成,赞同“要经常做好事,乐善好施”,“要以善行去谋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安宁与平和”,“要不断净化心灵,多做功,扬善抑恶,净化环境”;能够经常用宗教所提倡的道德来规范自己行为的占42.6%,有时会的占35.2%,不会的占20.5%;对宗教所禁止的恶行,表示都不做占48.3%,有的不做的45.1%,都会做的占4.3%。凉山州的彝族俄尔克哈认为:“宗教对自己具有约束力,要讲善行善。毕摩认为凡事都要按规律办事,循规蹈矩,不要违反天理。”藏族泽拥忠认为:“宗教对自己和家人有很大影响,让我们懂得吃苦耐劳、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礼貌友好。”回族张琳认为:“通过对古兰经的了解以及领会,我更加懂得了宽容,学会了原谅别人的过错,善待别人,同时我会用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若尔盖牧区的16岁藏族女学生央金拉姆说:“佛主说要多做善事,多做好事。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在自己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帮你的。有一次,一个同学突然倒在雪地里,大家都围着她。我上去帮助她,等她醒来之后很感谢我。”“我信仰藏传佛教,经常去寺庙转经、拜佛,这样可以让我们感到平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拜佛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49岁的傣族妇女说:“我们信仰小乘佛教,就是按照佛主的要求去做,更多是为他人做好事,修桥铺路,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人,这样我心里面会感到很快乐。比如我们去市场卖菜就不能缺斤少两,不能卖不好的东西给人家,不能骗人,要讲诚实信用。如果大家都按佛祖的要求来做,这个社会就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信仰佛教的50岁的黎族郑炳南说:“在生活中,我会时常以自己是一名佛家子弟的身份,来约束自己,规范我个人的行为,举止等。信教能使我以宽容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如,当我和别人有争论、口角之类时,我总是以一颗宽容的心,不和它直接冲突,而是采取另一种途径去解决。当村里人因一件事而相互猜疑时,往往通过在庙里讨论,从而避免村民相互之间的冲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