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一位35岁的维吾尔族小伙子说:“我家有四口人,两个孩子,一男一女。我们信仰伊斯兰教,信仰对我和我的家庭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生活中一部分。比如,我们在家每天至少有一次的宗教活动,就是诵经;宗教对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从宗教中学到许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古兰经》里有明确的说明让人们如何去和他人相处,如何对待身边的事情,还有教人们搞好邻里关系、和睦相处,不管对方的信仰是什么,都要善待他人,尊老爱幼,就像我周围就有许多的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邻居,但我并不排斥他们,就像《古兰经》里说不论他是什么民族,我们在同一个世界就要互相帮助,就是朋友。”“宗教是建立在社会和谐的基础上的,只有社会安定了,宗教才能健康的发展。古兰经里说,每一个人都应和别人平等、和睦相处,都应追求美好,丢掉丑恶。而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只有人们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社会的和谐也正需要宗教的那些道理。宗教的本身其实也是在提倡一种和谐,对社会和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宗教信仰虔诚度的降低,宗教道德的影响和约束力在逐步减弱。50岁的黎族郑炳南认为,“一些好的宗教道德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与提倡,而年轻一代的部分人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如一些人养成打牌,赌博的坏习惯。” (四)宗教仪式行为可以使人获得心灵的“平和安宁”,满足情感的需要,但也能引起烦躁不安和恐惧心理 宗教所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虽然是虚幻的,却是理想的。很多人笃信宗教并非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出于情感的向往,这既满足了人的内心深处对真善美追求的倾向,又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扬弃,对庸俗化自我的不满,从而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警示和提升的作用。尤其在西部地处偏远的农牧区,民族宗教更是少数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它所给予人的这种情感需要上的满足,是其他意识形态所不能替代的,正如彝族俄尔克哈所言:“自己信仰宗教只是一种心灵寄托,一种精神上的支撑而已。”调查表明,63%的农牧民认为宗教可以净化心灵,57.4%的人认为宗教能给人希望和精神寄托,78.4%人通过参加宗教活动或宗教仪式获得了平和安宁或兴奋激动的心理感受。例如,彝族的毕摩和苏尼的“木古此”和“尔擦苏”治病仪式过程就能使心情恐慌和焦虑的患者产生一种安全和受保护的感觉,产生强烈的健康取向,提高病人乐意合作和期望获得救助的愿望,并帮助病人脱离“鬼”和疾病干扰,回到正常生活。一所医院的护士长认为,“毕摩仪式对于护理工作很有帮助”,因为“它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当然,宗教活动也能带给人一些负面的心理感受,调查显示,有6.2%、1.9%人参加宗教活动或宗教仪式会感到烦躁不安和恐惧,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道德世界正经历从未有过的混乱、迷惘、冲突、裂变和新的整合,而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民族习俗等,也就决定了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促进民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廓清宗教与迷信的界线,正确认识民族宗教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在促进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与西部地区农牧民的现实需求对接,使之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一)加强对信众的教育和引导 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对广大信教群众给予充分的尊重的同时,要加强对信众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宗教、尤其是原始宗教中存在一些落后、迷信的思想和形式。例如,原始宗教信仰中的祖先崇拜、灵魂崇拜,以及宗教人工所从事的法事活动,在渗透着原始宗教文化习俗的同时,也伴有浓厚的落后、迷信的色彩;加上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文化生活和科技知识贫乏,一部分人精神空虚,以祈求神灵保佑摆脱贫困、消灾除病、发财致富等,必然对思想道德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对科学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如50岁的黎族郑炳南认为,“一些好的宗教道德没有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与提倡,而年轻一代的部分人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如一些人养成打牌,赌博的坏习惯。” (二)加强对宗教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引导,不断增强其感召力和信任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民族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有些宗教从业人员不再安于寺庙之中,疏于自身的学习、修行,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缺少足够的认识,热衷于做法事、拿红包、挣收入;个别人甚至打着宗教的口号骗钱,或者向社会乱要钱、乱要物,在群众和社会中产生不良的影响,由此削弱了宗教道德的规范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宗教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宗教从业人员的素质,引导宗教从业人员了解认识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要求他们对民族宗教做出符合社会进步的阐释,不断增强其感召力和信任度,使之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服务,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三)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农牧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文化生活相对于大城市非常贫乏,尤其是边远的农牧区,文化娱乐方式非常单调,看电视成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比例高达78.4%,其次是逛街赶集(41.3%)、打牌(33.7%)、喝茶聊天(33.6%,这一项牧区的比例最高),喝酒(19.8%)、唱歌跳舞(19.1%,主要是唱山歌和跳锅庄)、看录像、看电影(17.4%)、诵经祈祷(12.6%)、上网玩游戏或聊天(8.0%),还有2.5%的人参与赌博。为此,需要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广电村村通,加强乡镇社区文化站、农牧区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着力解决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电视难等问题,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农牧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从而推动农牧区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加强对宗教仪式行为的引导,减少宗教仪式的浪费现象 随着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一般都要杀鸡、杀羊、杀猪甚至宰牛,浪费现象较为突出,导致有的家庭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能力,甚至几代人也无法还清债务;有的因大量宰杀牛羊猪等,严重破坏了农耕生产,极大地影响了农牧民家庭的经济收入,由此而引发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罗凉昭.生态移民中的文化变迁[A]//凉山民族研究[C].2004:31. [2]黄建明.沿海地区宗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6). (本文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期第22~2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