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两个瞬间(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读书》2017年2期新刊 [英] 保罗·威利斯 参加讨论

    我选择使用“符号秩序”和“物质秩序”的概念是要强调,它们都是秩序,却各有各的规则和过程,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符号”被制造出来,并且商业化了,有大量的受众,就如同成千上万的广告每天都充斥着我们的双眼。其实,非要把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分是很粗鲁的,因为两者不停地交叉和相互影响。官方的“符号秩序”不停地做着动员来促进其推行的“物质秩序”的合法化。我笃信,“符号秩序”同时也会从底层生长出来,更加直白,但好似与时代潮流不那么吻合,也不那么有时代意义,因为好像有时代意义的“符号秩序”会直接与那个时代的“物质秩序”相呼应。我们将这两个概念相区分,可以很好地进行文化分析,去诠释某种源于“物质秩序”的“意义”被转化为某种文化形式,乍一看让人费解,甚至让人觉得缺乏任何社会意义或者进步的社会意义。
    在我的第一个瞬间,我研究摩托少年,他们是工人阶级,他们很年轻,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自己对政治经济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不是威利斯式的,而是有他们自己的解读。如果用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摩托少年,他们的英雄时刻体现在他们与摩托车的关系上,体现在他们流行的装扮上,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符号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交集不只体现在一种方式上,而是体现在多种方式上,这是重点:生活方式。工人阶级的现实存在是:辛苦劳动、没钱、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而意识是:你如何去解读这些;而文化研究是:你如何生活,不是思想,而是生活,包括你的姿态、你的穿着、你的激情、你的亚文化。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也不一定都是有政治意义的,不一定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当我做《学做工》的研究时关注的就是“家伙们”的生活方式。“家伙们”的反抗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展示男性力量、组成小团伙等。他们并不想当好工人,他们想做“好家伙”。什么是“家伙”?是时髦的打扮、身体强壮、抽烟、对女性有吸引力。记得当时一个“家伙”告诉我,“我可以逗别人笑,别人无法逗我们笑”,他们并不是受害者,他们没有被压迫、没有被击垮、没有被踩在脚下、没有失去人格,他们把事情翻转过来,他们通过符号秩序的改变,把物质秩序变成了另一个模样,这另一个模样并不是进步的社会主义政治,这虽然让人觉得悲哀,但是,这就是现实。我在第一个瞬间就是想解读生活方式。传统政治经济学角度的假设是,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将工人击垮,他们唯一的反应就是革命,但是现实往往不是这个样子,工人们的反应是:消费、摩托车、性、娱乐,及时行乐。也就是说,“家伙”们没有革命的想法,而是及时行乐,找到此时生活的意义。也许很难直接看到这样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发现的积极的政治回报,但是,这起码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世界到底在发生什么。
    
    在我和吕途的交流中,吕途告诉我她写《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一书的缘起,当初她带着第一本书《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回到一些工友中间进行讨论,工友们对现实的反馈让吕途困惑,有些工友们的直接反馈是:不觉得存在剥削,也不认为社会不公平,这样的反馈让吕途意识到必须做文化研究,需要去思考工人为何对客观环境如此“顺从”。的确,打工者的“符号秩序”、生活方式、对世界的理解,是属于他们的,不是别人的,不是吕途的,也不是威利斯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符号秩序”。我充满困惑,我不会说中文,我感到很无助。遇到吕途之后她给我打开一扇窗口,我来到吕途所生活的北京的第三空间,试图多了解一些北京的底层生活。
    
    我在写一本新书,这本书试图去观察中国人的符号特征。我最为震惊的是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对现代性(modernity)所抱有的难以置信的乐观态度。大家如此欢迎现代性,无论现代性和传统存在多么大的冲突和矛盾,现代性已经成为意识主流。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最现实版的场景:一个传统社会正在受到现代性的致命打击并且已经败下阵来。经历了几个世纪苦难的中国人现在成为地球上最乐观的人,张开双臂展望未来,虽然你们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但是却把过去如同旧抹布一样丢弃。
    我发现,中国人通过强大的文化意象和动机来看待未来,这包括三个方面:崇拜被繁荣所渲染的城市;崇拜文化商品;完全陷入互联网。这些构成了闪闪发光的未来之路。
    来到城市打工的人,很多在农村还保留着土地和住房,头脑中也还保有思乡的情结,但是,人们不想返乡。我在中国感受到一种和英国很不同的城市情结。在这里,城市代表着酷,代表着未来,代表着现代性,也就是说,城市不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城市,也是一个带着符号意义的城市,是一种“理念”;而农村是乏味的、土气的、没人愿意去的、属于过去的。人们对城市的看法与对现代性的崇拜密切相关,城市如同有着巨大引力的磁铁,人们热爱着城市、品尝着城市、感受着城市。就如同我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读到的,生活在城市第三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很糟糕,但是,为了留在那里,大家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