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龙门唐萧元礼妻张氏瘗窟考察札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刘未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根据唐萧元礼家族墓志,可以推断龙门1850号张氏瘗窟开凿于8世纪初。张氏先葬此窟,开元六年(718年)又与其夫元礼合葬于龙门南山西原萧氏家族墓地。张氏瘗窟与合葬墓先后修建的事例可作为唐代俗礼与佛法丧葬观念冲突及调和的反映。
    【关键词】龙门 萧元礼 张氏 瘗窟
    2008年6月中旬,适有机缘考察龙门东西两山窟龛,对窟门两侧浮雕门吏的1850号窟曾颇为留意,查阅资料后知是唐萧元礼妻张氏瘗窟。窟有题记,惜无纪年。回京之后检得去年著录的萧元祚、萧元礼兄弟墓志两方,而元礼子墓葬简报也于最近发表,这便为探寻张氏瘗窟开凿时间提供了线索。于是进一步搜罗有关材料,作札记一篇。
    一 张氏瘗窟的形制
    1850号窟位于西山南部1931号龙华洞向北大致平行位置(图一)[1],左右上三方围绕十余个圆拱形小龛,窟右侧还雕有一通石碑,可惜字迹无存。
    窟门略作方形,宽0.9、高1.2米。两侧下角外侧各浮雕一0.2米见方蹲狮,外侧各浮雕一0.75米高门吏,平巾帻,扶长剑(图二)。窟内平面方形,宽2.46、深2.33、高1.75米,窟顶隆起略作穹窿状。窟室后部作宽1.09、高0.44米的尸床,立面雕有简单的壸门[2]。
    窟门上方偏南一侧刻有题记:“故赠使持节相州刺史萧元礼夫人张氏,少归佛□,频涉真如,知诸法之有为,不□有□□□晤金□□□□无□□无礼之源。似存□□,为□若丧,自因□□,载此灵龛,庶使幽容,长垂不朽。乃为铭曰:大哉至尊,立教无报,既空彼相,焉有此身?扙□□累,长为其□。”
    龙门俗人瘗窟有三种主要形制:(1)方形前后双室,前室置像后室藏尸,例见0475号窟(珍珠泉北崖一号窟)[3]。(2)近方形单室,正壁置像侧壁藏尸,例见0440号窟(娄氏窟)[4]。(3)方形单室,后部设床藏尸,例见张氏窟,这种类型最为多见。张氏一类瘗窟的形制与墓室基本相同,而窟门两侧雕刻门吏[5]、石狮的类似作法也见于隋唐石墓门、石棺线刻[6],这说明即使是作为佛教信众的瘗窟也还是与世俗墓葬存在相当的关联。
    二 萧元礼家世
    有关萧元礼家世的主要材料有四条:《新唐书·宰相世系表》[7]、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萧元祚墓志[8]、开元六年(718年)萧元礼墓志[9]、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萧墓志[10]。志文对《世系表》记载多可订补。
    元礼殁于定州鼓城县丞任上,追赠相州刺史。五世祖懿,梁武帝衍兄,长沙宣武王。四世祖渊明,梁贞阳侯,即闵帝,志称后主。三世祖盾,高唐郡王。祖岱,高邑公。父憬,湖州司马。五兄元祚,袁州萍乡县令。
    元祚次子诚,司勋员外郎[11]。幼子谅,先后任主爵员外郎、汝州刺史[12]。谅孟子直,给事中[13]。仲子立,殿中侍御史[14]。元礼子,终任商州刺史[15]。谖,先后任行□金吾兵曹参军、鄂州刺史。诠,大理评事。子坦。诠子某,成都功曹[16] 。
    

其世系图示如下:
    
    有关张氏的材料很少,据元礼墓志仅知其郡望敦煌,祖鄯州都督师昉,父阆州参军斌。
    张氏瘗窟的开凿时间,可以从以下线索推知:(1)萧元祚神龙二年(706年)卒,时年六十七,萧元礼卒年五十一,因较元祚晚生,故当卒于天授元年(690年)以后。(2)据萧元礼墓志,元礼在定州鼓城县丞任上,“然属□□杞威,骞垣失备,俘轶河县,野无坚城。公尽忠勇之谋,率□□之众,□于重围之里,不挠锋刃之威。……兵尽矢穷,□而遇祸。”万岁通天中(696年-697年),契丹兵锋深入河北,元礼阵殁或即与此有关。(3)萧元礼亡在先,张氏卒于后。(4)萧元礼和张氏开元六年(718年)合葬于龙门南山西原。由此,张氏瘗窟的开凿最有可能在700年稍后的8世纪初[17] 。
    三 瘗窟与合葬
    龙门有时间、身份可考的俗人瘗窟比较明确的例证除张氏窟之外,至少还有5例[18] :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萧氏子,“清信女萧为亡儿孝子敬造阿弥陀佛一区并二菩萨,愿当来往生无量寿国。……然亡儿未舍寿以前,愿亡后即于龙门山石龛内。母子情深,不违本志,即以贞观廿二年八月廿五日从京□就此寺东山石龛内安□。”[19]
    龙朔元年(661年)娄氏(0440号窟),“大唐龙朔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洛阳县文林郎沈裒为亡妻娄氏敬造优填王像一龛。……显庆五年十二月寝疾……不讳之后,愿从所志。其月二十八日薨于□□。遂延僧请佛,度建法坛。设供陈香,累七不绝。筮箴卜日,休兆叶从。宝幢香车,送归伊滨。尸陈戢唐,魂藏孤岩,寔曰尸陀法,礼也。” [20]
    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封抱,“即以天册万岁元年十月廿八日窆于龙门山之悬岩。” [21]
    长安三年(703年)长孙氏,“夫人宿植得本,深悟法门,舍离盖缠,超出爱网,以为合葬非古,何必同坟?乃遗令于洛州合宫县界龙门山寺侧为空,以安神埏。子昕等……遂以长安三年,梯山凿道,架险穿空,构石崇其基,斮絮陈其隙。” [22]
    开元六年(718年)柳氏,“夫人悟法不常,晓身方幼,苟灵而有识,则万里非艰;且幽而靡觉,则一丘为阻。何必顺同穴之信,从皎日之言。心无攸住,是非两失,斯则大道,何诗礼之□束乎?乃遗命凿龛龙门而葬,从释教也……以其年八月廿九日自殡迁葬于龙门西山之岩龛,顺亲命礼也。”[23]
    有些俗人葬于窟室以后,可能还有再次迁葬与其夫合祔的情况。刘淑芬认为安菩夫妇墓就属于此类[24]。根据安菩墓志记载,安菩麟德元年(664年)卒,其年“窆于龙首原南”,何氏长安四年(704年)卒,其年“殡于洛城南敬善寺东,去伊水二里山麓”,子金藏景龙三年(709年)“于龙首原南启发先灵,以其年十月廿六日于洛州大葬”[25]。刘淑芬认为何氏初殡“敬善寺东”,就是分布有瘗窟的西山403号敬善寺窟左近。实际上,敬善寺与敬善寺窟并不同处,而是位于东山北麓一带[26] 。《旧唐书·忠义传》记金藏“神龙初丧母,寓葬于都南阙口之北,庐于墓侧,躬造石坟石塔,昼夜不息”[27]。这也说明何氏初殡地点不在西山石窟,而是指向墓葬所在地东山北麓。即是说,安菩迁洛合葬应该是利用了何氏初殡墓穴。
    虽然何氏并非先行葬于窟室,再行迁葬合祔,但萧元礼妻张氏却可以确定属于这类情况。萧元礼和张氏开元六年合葬于龙门南山西原,即今龙门镇张沟村(龙门石窟西南)。这里是萧氏家族墓地所在,至少可知有元祚、元礼、、谅、直两房三代聚葬于此[28]。张氏瘗窟与合葬墓先后修建的事例可作为唐代俗礼与佛法两个系统丧葬观念冲突及调和的一个反映。
    附记:本文得到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第三期专项经费资助。
    注释:
    [1] 刘景龙、杨超杰编《龙门石窟总录》第11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实测图448,文字著录,第47-49页。
    [2] 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考古》1991年第2期。
    [3][4] 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考古》1991年第2期; 刘景龙、杨超杰编《龙门石窟总录》第3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5] 龙门瘗窟雕有门吏的还有东山2316号窟(香山寺北崖一号窟)。 刘景龙、杨超杰编《龙门石窟总录》第1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实测图794-796,图版706(作2315号);刘景龙主编《龙门石窟造像全集》第10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218页,图版563-566(作2315号)。
    [6]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3期。
    [7] 《新唐书》卷七一下《宰相世系表》一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2279-2281页。
    [8] 《大唐故袁州萍乡县令萧府君讳元祚字元祚墓志铭并序》,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87页。
    [9] 《大唐故赠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兰陵萧府君墓志铭并序》,赵君平、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27页。
    [10] 《唐故商州刺史萧府君墓志铭并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张沟唐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4期。
    [11] 萧诚之仕历及书法可参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第412-413页;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五,民国十四年刻本,第18、19页。
    [12] 萧谅之仕历及书法可参劳格、赵钺《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第323页。
    [13] (唐) 独孤及:《唐故给事中赠吏部侍郎萧公墓志铭》,《全唐文》卷三九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3988-3989页。志称,直“至德二年,乃由廷尉评授监察御史,历河南府户曹、京兆府司录参军。其后骤升尚书户部、库部、司勋、吏部四曹郎,自殿中进兼侍御史、中丞,徐州刺史。……永泰元年拜太子左庶子,大历三年授给事中”。
    [14] (唐)独孤及:《唐故殿中侍御史赠考功郎中萧府君文章集录序》,《全唐文》卷三八八,中华书局,1983年,第3941-3942页。序称,立“自廷尉评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与元兄直“俱以文学政事为台阁领袖”。
    [15] 据本志,“举明法陈留陜县寿安三主簿、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河南司录、司门刑部二员外、金部吏部二郎中、陵州刺史、益府司马兼营田节度副使、恒濮虢商四州刺史”。《花塔寺玉石佛座题字》开元十五年(727年),沈涛:《常山贞石志》卷八,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16] (唐)穆员:《成都功曹萧公墓志铭》,《全唐文》卷七八五,中华书局,1983年,第8210-8211页。《世系表》记诠尚有弟名纂,据《成都功曹萧公墓志铭》知纂实为诠孙。参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华书局,1998年,第69页。
    [17] 张乃翥将此窟定在盛唐时期,排年在开元晚季之后,是为8世纪中叶。见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考古》1991年第2期。
    [18][24] 刘淑芬从墓志资料考察俗人瘗窟,但所举部分例证仅描述葬于“西冈”、“山麓”,并不能确认为瘗窟。见刘淑芬《石室瘗窟—中古佛教露尸葬研究之二》,《大陆杂志》第98卷,1999年第4、5期;修订后收入氏著《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44-289页。
    [19] 刘景龙、李玉昆编《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24页。题刻在0159号宾阳南洞北壁。吴元真编《北京图书馆藏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拓本全编》第5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20] 张乃翥:《龙门石窟唐代瘗窟的新发现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考古》1991年第2期;刘景龙、李玉昆编《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汇录》,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年,第113-114页。
    [21] 《大周故封府君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80页。
    [22] 《故润州刺史王美畅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赵超:《唐氏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30页。
    [23] 《唐故荣州长史薛府君夫人河东郡君柳墓志铭并序》,周绍良、赵超:《唐氏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05页。
    [2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赵振华、朱亮:《安菩墓志初探》,《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
    [26] 温玉成:《唐代龙门十寺考察》,龙门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2卷,文物出版社,1992年,第217-232页。
    [27] 《旧唐书》卷一八七上《忠义传》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4885页。
    [28]独孤及《唐故给事中赠吏部侍郎萧公墓志铭》记直“卜葬于洛阳龙门冈先中丞(谅)茔之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