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革命博物馆时期(1983-2003) 1983年1月,中国革命博物馆恢复单独建制。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全面反映这些成就,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者秉承老一辈征集人的传统,始终保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细心搜集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大力填补馆藏空白的同时,又着眼于为未来而收藏。他们将征集的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等类文物的征集处处开花,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全面展开。 为研究制订征集计划,征集人员多次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征集工作。工作人员还结合对文物照片的鉴定和从报刊、资料中发现新线索来征集文物。如根据一张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名单,按图索骥,及时联系、访问相关人员,就征集到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保加利亚教授甘扬道和原西德教授考泰勒捐赠的文物、照片。 文物征集途径得到进一步拓宽。199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为筹办《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纪念》专题展览,还首次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了征集消息,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短短两个月,就收到了全国各地捐赠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购物凭证、服装、家电、1977年高考准考证等数千件,使展出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征集人员还不顾自身安危,及时深入到事件发生第一线。1998年全国抗击洪涝灾害、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疫情现场都有他们的身影,并在第一时间征集到抗洪抢险“生死牌”、彦涵创作的木版画《生命卫士》等实物。 新时期的藏品征集工作同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无私支持,因而取得了长足发展,藏品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使得各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均得以体现。这期间征集的一大批珍贵实物资料,不仅满足了基本陈列的展出需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填补了空白。如许海峰获得的我国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美国总统里根赠给邓小平的水晶玻璃鹰、开国大典用过的礼炮、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一批实物资料、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签字笔、曾联松设计的国旗图案原稿、大法官梅汝璈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时穿的法袍和判决书原稿、《哥德巴赫猜想》简要论文手稿、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时用的手摇计算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杨燕秀的家庭生活收支明细账(豆腐账)簿,以及新西兰友人怀特捐赠的八国联军和义和团的原版照片、英国友人林迈可在抗日时期拍摄的照片等。 五 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期(2003年至今) 2003年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依靠这个广阔的平台,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新纪元。早在2002年8月,在获得载人航天飞行工程已提上议事日程的征集线索后,征集人员就敏锐地感觉到其重要性,因此制定了详细的征集计划,并通过多方渠道,提前着手开始联系征集。由于线索掌握准确,行动迅速果断,最终抢得先机,在负责此项工程的相关单位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将“神舟”五号返回舱(图四)和舱内航天服、降落伞、航天手册及使用的宇航笔、摄像机、随身携带的救生包、拍摄的照片及录像带、搭载的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等几乎所有重要的实物收藏入馆。2008年,征集人员又将中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拍摄的首幅全月球影像图及试验用器材征集入馆,成为展示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重要见证。 2004年为承办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其家属借展文物。征集人员在邓小平同志住所内,冒着酷暑连续工作一个半月,整理其家属提供的借展文物,编写清单、拍照、测量尺寸,并制作专用锦盒。经过征集人员耐心、细致、专业的工作,最终取得了邓家的信任,使他们改变了将全部借展文物展后捐赠广安邓小平故居纪念馆的初衷,将毛泽东签署的任命邓小平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国务院副总理的任命通知书、邓小平访美时华侨赠送的牛仔帽、1992年视察南方时穿着的深蓝色夹克衫等珍贵文物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填补了馆藏空白。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全国军民众志成城,团结抗灾。为了能够及时记录、讴歌抗震过程中的英雄事迹,5名征集人员先后4次进入灾区,途中遇到余震和山体滑坡。为了确保文物安全,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雨参加路障清理。这次征集活动最终征集到胡锦涛在灾区指挥救灾工作时使用的电扩音器、邱光华烈士的特级飞行胸章等一大批实物。 在征集人员的努力下,先后征集入藏、接受捐赠的重要文物还有:世界贸易组织宣布中国加入时用的木槌,台商包机首航机票,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即“红手印”),北京奥运会火种灯、火炬和奖牌,国家领导人参加外事活动时受赠的礼品等等,都成为“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不可或缺的展品。此外,还有美国友人伯彻和米勒特捐赠的父辈于20世纪40年代在云南拍摄的记录风土民情的彩色玻璃幻灯片和摄影器材,而战地记者方大曾和沙飞的亲属捐赠的他们拍摄的原版照片则在中国摄影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组建后,为与时代同步,与国际接轨,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与文化艺术,从单一的收藏、研究、陈列历史类文物的博物馆正逐步发展成以历史和艺术并重的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馆类型的转变与重新确立就意味着藏品收藏的范围与类别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因此极大地丰富、充实近现代艺术品馆藏工作迫在眉睫。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者面对巨大挑战,及时调整征集思路和方向,引进专业艺术人才,确立收藏范围,制定切实可行的收藏标准,运用多种多样的收藏方法,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专项收藏从此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中国国家博物馆鼓励名家捐赠,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保管、展示和研究的平台。通过征集人员的努力,目前已获得许多名家的捐赠,其中包括著名书法家谢云68幅象隽形美、拙朴而不失童趣的作品;漫画家方成百余幅幽默而又针砭时弊的精品(图五);国画家萧朗25幅充满情趣的各时期花鸟代表作;版画家武石36幅版画、200多幅国画和书法作品;画家周抡园162幅经典遗作;陈之佛14幅工笔花鸟作品(图六);石鲁150幅书画作品等。这些书画作品都是老艺术家们各创作时期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为表彰他们的捐赠行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特别举办了收藏仪式,对外进行新闻宣传,并向他们颁发了收藏证书。这些珍贵作品入藏后,馆内专业人员对它们进行精心的装裱和保管,并适时为捐赠者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作品集。对此,当时92岁高龄的萧朗在自己作品的捐赠仪式上,满怀深情地说:“今天,我给这些‘女儿们’找到了个好婆家,放心了。” 同时,依托展览,抓住良机,积极开展征集。2006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借承办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和展览工作之机,在馆领导和征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经过数月,最终促成60多位工艺美术家作品的捐赠,数量达80余件套,涵盖了艺术陶瓷、工艺雕塑、织绣工艺、金属工艺、漆器工艺、剪刻工艺等多个现当代工艺美术门类,展示了我国工艺美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巧夺天工的技艺。此次捐赠开启了馆内现当代工艺美术作品的系列收藏项目,填补了馆藏空白。这项工作使民间传统工艺走进博物馆,由专业人员整理相关资料,建立藏品档案,加以科学保管,并配合相应展览,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 2008年10月,为配合“复兴之路”大型基本陈列,中国国家博物馆继续组织艺术家进行主题性美术作品创作。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在确定了若干个美术题材后,组织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多家专业院校美术名家进行创作。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创作出11件美术作品,其中包括壁画《古代文明》、《今日辉煌》,雕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苦难的中国人民》、《武昌起义》、《血肉长城》,油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旅顺口大屠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素描《八百壮士》等。这批作品充分发挥了丰富展览内容,生动演绎历史的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与私人收藏家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互利关系,目前已成功地从私人收藏家处征集到新疆维吾尔族铜器(图七)、印花模、文书等7,000余件(套),藏地佛像、唐卡等900多件(套),以及非洲木雕(图八)等艺术精品千余件,使以往这些收藏家手中的宝贝得以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变家传之宝为国藏之宝,赋予它们更充分、更专业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机会。 尽管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各个时期经历了不同建制,但近现代文物征集这项基础业务工作却始终如一地继承和发展下来。如今,近现代文物征集工作者正在切实遵照“藏品立馆”的办馆方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大力拓展征集渠道,为把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成为国人心目中真正的艺术殿堂而辛勤耕耘,并在全社会的支持下,继续收获着。 注释: [1] 《红色中华》第89期,1933年6月29日。 [2] 《中国革命博物馆50年》,海天出版社,2001年,第136页。 [3] 同[2],第137页。 [4] 《关于革博工作问题的报告》,195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 [5] 同[2],第137-138页。 [6] 《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关于1956年的工作总结报告》,195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 [7] 同[2],第139页。 [8] 《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简况》,1957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 [9] 同[2],第136-138页。 [10] 《中国共产党三十周年纪念展览会美术作品征集》,195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 [11] 《关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借调一批美术家的通知》,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公函),1959年发文第455号,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室藏。 [12 ][13] 同[2],第142页。 [14] 同[2],第14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