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西斯向希腊进军(第一阶段,点击可放大) 关于第一阶段的进军,我画了一张图,大家可以参考,具体进军过程概述如下: 希罗多德的叙述是从大军到达卡帕多启亚之后开始的。我们可以大致可以设想:薛西斯王让波斯本国的军队,以及东方的印度、巴克妥利亚、帕提亚等国的军队先在波斯集中,再沿着他的父王大流士建立的“王家大道”网向欧洲进军,即波斯→巴比伦→亚述→亚美尼亚→卡帕多启亚这条路。沿途各国的军队先后加入,逐渐形成一支大军。 七26提到了卡帕多启亚的一个叫克利塔拉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学者们仍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它大致应该在哈吕斯河以东。 从这个克利塔拉到吕底亚的首府萨尔迪斯,大军应该依然是沿着“皇家大道”前进的。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大军经过了一个叫凯莱奈的地方。这个城市并不在“皇家大道”上。可能是因为薛西斯要到这里来看一个人,此人是波斯国内的第二富翁(第一富翁是国王自己,这个故事详见七27以下,以及后面的第7项札记)。希罗多德说薛西斯是到了这里之后才知道此人的存在,应该是不准确。薛西斯绕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见这个人,希望他能为大军提供经费。当然,如果他不愿意的话,国王也有的是办法惩办他。 到达萨尔迪斯的时间应该是481 BC的10月。因为希罗多德在七37明确说大军是在萨尔迪斯过了冬,在第二年的春天继续进军的。 当波斯大军在萨尔迪斯过冬的时候,希腊人方面也在积极应对。波斯大军迫近的消息他们肯定有所耳闻,不采取行动就是坐以待毙。在《历史》第七卷,希罗多德把波斯方面和希腊方面的行动放在L20和L21中分别讲述。这里为了体现双方在同一时间内的行动,所以把书中后面的内容提前到这里介绍。 481 BC的冬天,那些不准备投降薛西斯的希腊人,集中起来举行了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地点希罗多德没有明确说,由于他在后面提到希腊抵抗力量出兵时一直是从科林斯出发的(如七177),所以学者们认为这次会议的地点也在科林斯。这样推断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所有准备抵抗波斯人的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是实力最强的,而科林斯正好处于这两者之间。另外,科林斯自己的陆军、海军力量也在抵抗力量中位列前茅。科林斯城附近就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和阿提卡半岛之间唯一的陆上通道――科林斯地峡,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所以希腊诸城邦应该是在科林斯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应敌。由此,现代学者们便把抵抗波斯人入侵的这些希腊城邦统称为“科林斯同盟”。 “科林斯同盟”第一次会议有几项重要的决定(七145):1、宣布本同盟内部各城邦马上停止彼此之间的冲突,一致对外。一直到这时,雅典和厄基那之间长达好几年的战争才告一段落[5]。2、派出间谍,去萨尔迪斯打探消息,看看波斯军的兵力到底有多强。3、派出使者,四处求援。希望希腊世界的其它实力派城邦能够前来协助抵抗对希腊本土的侵略。 古希腊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点击可放大) 第一路使者去的是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实力派城邦、陆军第二的阿尔戈斯。我在第六卷第6项札记中提到:古希腊的“四国演义”中,阿尔戈斯和斯巴达是死对头。而且由于阿尔戈斯和斯巴达在494 BC有过一场大战(七148),此战中阿尔戈斯的陆军阵亡的有6000人之多(要知道斯巴达陆军的全部主力也才9000人),阿尔戈斯元气大伤。所以他们希望能和斯巴达签订一个30年和平协议,以便让自己城邦的孩子们有时间长到成年,并希望自己的将领得到希腊联军一半的指挥权。在这两点上,斯巴达人都不愿意向阿尔戈斯人让步,所以阿尔戈斯人便声明“科林斯同盟”是其敌人。换句话说,他们向波斯人投降了。不过希罗多德认为在“科林斯同盟”向阿尔戈斯人求援之前,他们就已经暗地里投降了波斯人(七150)。从我在第六卷第6项札记里对当时希腊各城邦的关系的分析来看,出于对斯巴达人的敌意,阿尔戈斯可能确实早已投靠了波斯人。 第二路使者去的是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叙拉古一直是西西里岛上所有希腊殖民地里实力最强的,一直到60多年后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期仍然如此。不是他们把雅典陆、海军的主力几乎一战打残,斯巴达很可能赢不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希波战争时统治叙拉古的是著名的僭主盖伦。此人的实力不容小觑。他能够提供给抵抗者的是200条三列桨舰、20000重装步兵、2000骑兵、2000弓箭手(七158)。由于“科林斯同盟”中海军最强的雅典也只有200条三列桨舰,陆军最强的斯巴达也只有9000重装步兵,所以如果叙拉古参加同盟,抵抗者的实力将增长不少。不过盖伦提出的条件是希望担任希腊联军的统帅。当这个条件被拒绝之后,他改口说担任陆军或海军之一的统帅也可以,但斯巴达人和雅典人都不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让步,所以盖伦便拒绝参加抵抗力量。等使者们离去之后,盖伦便要自己的一个心腹,带着大笔现金去德尔斐――由于德尔斐是宗教圣地,去那里待着应该可以保证人身安全。他要这个心腹做两手准备:一旦波斯军最后胜利,就把钱献给薛西斯并表示臣服;一旦抵抗者取得胜利,就把钱带回来(七163)。盖伦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自己的叙拉古当时也面临着腓尼基人的进攻威胁。 第三路使者去了亚德里亚海边的科西拉岛(七168)。这个岛是从希腊本土到意大利的商业交通枢纽,所以也是很富庶的。科西拉人答应帮助抵抗者,但暗地里却叫自己的舰队故意在路上慢慢地走,到最后也没赶上一次战斗。希罗多德说得好:“他们就用这样的办法,推卸了对希腊人的责任”。 第四路使者去了克里特岛(七169)。作为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他们的海军力量是抵抗者争取的目标。但是由于一条德尔斐神谕的警告,他们也拒绝了抵抗者的请求。 在四处求援都没有结果之后,“科林斯同盟”只能依靠自己了。 另一方面,480 BC的4月,波斯大军在萨尔迪斯过冬之后继续向希腊进发。路上经过了波斯控制的第一个爱琴海港口城市安坦多罗斯[6]。问题是经过安坦多罗斯之后,希罗多德说“沿着左手的伊达山”(七42),进入了古老的特洛伊城。可伊达山就在安坦多罗斯之北,特洛伊在伊达山的西北方,这里似乎应该是“沿着右手的伊达山”更准确一些。我的进军过程图中也是按“右手”的理解来画的。 这座特洛伊附近的伊达山,是屡次在古希腊神话中出现的神山。比如当时还是牧羊人的帕里斯,就是在这座山中判定爱与美女神阿芙洛蒂忒,比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更美丽,应该赢得那著名的“不和的苹果”,最终引发了特洛伊大战。而大战进行时,众神也是在这座伊达山上观战的。另外,宙斯也是在这种座山中看上了美少年甘尼美德(Ganymede),并变做一只鹰把他带到天上的。不过,不要把这座伊达山和克里特岛上的另一座同名的山弄混。那座伊达山是宙斯的圣山,是童年的宙斯生活的地方,后来有一个著名的宙斯神托所就在那座山里。 薛西斯王在参观完特洛伊遗址之后,就到达了赫勒斯滂海峡边上的城市阿比多斯。在这里,首次提到了波斯帝国的海军(七44)。很可能波斯王命令各地的海军先在阿比多斯集中,然后和陆军一起行动。从这里往下,希罗多德对波斯大军进军的叙述就是海、陆军同时提及的。在阿比多斯短暂休整之后,陆军通过已经架好的浮桥,进入了欧洲,海军也向色雷斯沿岸开拔(七55)。时间应该是480 BC的6月。据说全部陆军用了7天7夜才全部渡过海峡(七56),可见人数之多。 与此同时,“科林斯同盟”各城邦也在积极准备应战。应帖撒利人的请求,大概也在480 BC的6月,他们派出了1万重装步兵,先用船运到帖撒利南部的阿罗斯,然后陆军登陆,前进到奥林匹斯山和奥萨山之间的一个狭窄通道――腾配关,准备在这里抗击波斯人。不过由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不是150年之后的那位同名的“世界征服者”,这位亚历山大在第五卷第2项札记中出现过,当时他还是王子。他大概是489 BC继位的)告诉他们波斯军的力量太大,他们根本守不住腾配关,再加上得知附近山中有一条路可以绕过他们防守的隘口,于是全军沿原路撤了回去(七173)。由于他们放弃在帖撒利以北御敌,所以当薛西斯后来到达帖撒利时,帖撒利人便向波斯人投降了(七174)。这应该算是“科林斯同盟”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虽然无果而终。 这里有一个地名需要提一下。运兵的船经过了一个叫优利普斯(Euripus)的地方。这个地名意译就是“激流湾”的意思。这里特别指优庇亚岛上卡尔启斯城附近的一块水域。 在另一边,薛西斯率领着亚洲大军现在已进入了欧洲。这时,波斯王准备来一次对麾下全部陆军、海军的大检阅,既能壮大自己的声威,也能恐吓对手。阅兵的地点在赫布罗斯河口处的多利斯科(七59以下)。这里希罗多德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波斯陆、海军的中的各民族(七61至七99)。 从多利斯科出发,庞大的波斯帝国联军水陆并进,最后抵达了阿克修河口的铁尔玛(七108至七127)。这一路上有几个地方值得一提。 阿布德拉:这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摩克利特的故乡。据说他小时候曾受教于一些在阿布德拉定居的波斯人。 埃昂:七114说此城附近有一个地方叫“九路”。437 BC,雅典人在这个“九路”建立了一座新城,叫安菲波利。这是雅典在色雷斯最重要的殖民地,因为盛产金银矿的庞伽优斯山就在旁边。安菲波利迅速成长起来之后,埃昂成了它的港口。后来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人和斯巴达人曾在安菲波利附近发生激战[7]。 阿堪修斯:在其附近,薛西斯挖了一条运河,好让自己的舰队通过。 铁尔玛:这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现在的名字叫塞萨洛尼基,是今天希腊人口仅次于雅典的第二大城市。 波斯帝国联军在欧洲的这一段进军,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在全军尚未动身,薛西斯还在波斯的时候,波斯王就已经命令各地集中粮食,并转运到这条路上的5个重要地点(七25,这5个屯粮处我已在进军过程图中标明了)。这很明显是为以后大军经过时预先准备军粮。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波斯人准备工作之细致,另一方面也可见色雷斯一带已被波斯帝国完全控制,不必担心粮食会被劫。另外,从薛西斯如此注意军粮的储备,可见波斯军兵力确实是很多的,否则粮食问题不会这么受到重视。 这5个屯粮处中的4个都没有什么争议,有问题的是囤积粮食最多的、希罗多德叫“白岬”的地方。这个“白岬”到底指哪里今天也不清楚。我个人把它放在了阿布德拉和皮斯提罗之间的海岸上。原因之一是这个位置正好是位于另4个屯粮处的中间地带,放在这里可以让军粮的分布比较平均。原因之二是波斯人向来注意粮食转运时利用水路。另4个屯粮处――图洛迪扎在普罗滂提海边,多利斯科在赫布罗斯河口,埃昂在斯特利蒙河口,铁尔玛在阿克修河口――所以第5个屯粮处就应该在奈斯托斯河口。 波斯军到达铁尔玛应该是在480 BC的7月。薛西斯向希腊进军的第一阶段就此结束。在铁尔玛,波斯帝国的水陆大军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休整。这里面部分原因是希腊的夏天是很热的,等最热的8月过去之后再进兵比较合适。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波斯人在等待帖撒利的粮食成熟。到9月再进兵的话,一路上的粮食供应就轻松多了。 粮食问题之所以这么重要,或者从广义上说,后勤问题之所以这么重要,还是因为波斯军的兵力太庞大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总是很头痛的。 五.又一次日食 在七37,希罗多德告诉我们:当波斯军刚要从吕底亚的萨尔迪斯出发的时候,“太阳离开了它在天上的本位而消失了,虽然天空澄明没有云影,不过白天却变成了黑夜。” 这很明显是一次日食。如果我们能推断出它发生的日期,将对我们了解整个进军的时间有很大帮助。很可惜,天文学这次帮不了我们什么忙。因为天文学的计算告诉我们,这次在吕底亚可以观测到的日食发生在480 BC的10月2日。而希罗多德在七37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大军是在春天到来时出发的。10月2日日食发生的时候,薛西斯还在萨拉米之战惨败后逃回亚洲的路上。如果一定要找春天的日食的话,481 BC的4月18日,即波斯军从本土开拔的时候,印度洋上倒是有一次日食。但在波斯本土,这次日食只是部分可见,不清楚是否到了可以让“白天变成黑夜”的地步。 总之,七37记载的这次日食确实是存在的,但要么发生的地点不对,要么发生的时间不对。很有可能是后人在讲述薛西斯之败的故事时,有意无意间把日食发生的地点放到了萨尔迪斯,把时间放到了出征之前。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很明白的:日食被当作了波斯人失败的征兆。在“宿命论”非常流行的古代,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拯救现象”的做法。 六.两个巨大的工程 薛西斯在进军希腊的路上,有两个巨大的工程值得一提。 一个是他在赫勒斯滂海峡上架了两座浮桥。浮桥的长度是7斯塔迪昂(约1.3公里,见七34)。架桥的过程,虽然希罗多德在七36作了说明,但直到今天仍然是历史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首先,他说先把大量的船只连接起来,排成两列,再投下锚来稳定住船。可是没有下锚的船是怎么稳定并连接起来的呢?其次,他说形成桥墩的这些船,是由三列桨舰和五十桨船组成的。可是三列桨舰和五十桨船的甲板高度是不一样的,这势必会让桥面高低不平。再次,他说船只都是“垂直于黑海,平行于赫勒斯滂的海流”。但赫勒斯滂海峡的海流并不是和岸边绝对平行的,而是有从亚洲一侧流向欧洲一侧的一个倾角。最后,他说拉紧船只所用的绳索是用纸草和麻索编成的,“每一佩巨斯(约46厘米)重一塔兰同(约26公斤)”,这几乎是铁索的重量了。总之,后人在研究这两座桥的时候,依然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 这也许不能怪希罗多德,因为这两座浮桥在薛西斯败退后不久就被暴风雨毁掉了(八117)。他写《历史》的时候,这两座浮桥就已经只是传说中的奇迹。当时又没有工程蓝图可以查阅,当地人回忆这两座桥时很可能有故意夸张的地方,希罗多德本人又不是工程学大师,所以我们无法苛求他什么。要知道,直到今天,后世再也没有人尝试过在赫勒斯滂/达达尼尔海峡上架桥。 不过要是因为希罗多德的记载含糊,从而怀疑这两座浮桥根本就不存在,这就走得太远了。《历史》快结束时的九121提到:当雅典人收复了色雷斯之后,曾经把桥的残骸,即架桥用的索具带了回去,献给神庙。这个记载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实。在德尔斐,这个各希腊民族共同崇拜的圣地,各希腊城邦都有自己的“宝库”,即存放自己城邦奉献的祭品的地方(也是各城邦展示、炫耀、比较各自实力的场所)。在雅典人的宝库中已经发现了专门存放、展出这些绳索的柱廊,墙上有用一英尺见方的字母刻出的他们自豪的声明:雅典人奉献了这个柱廊,以及他们从敌人那里缴获的绳索和船头饰。 如果说赫勒斯滂海峡浮桥只是昙花一现的话,那么另一项工程的命运则要稍好一些。 当492 BC玛多尼奥斯向希腊进军的时候,他的舰队在绕行阿托斯山时遭遇了“怪风”,大部分沉没。薛西斯王这次的进军,为了不重蹈12年前的覆辙,同时也是“想显示他的威力并且想给后世留下足以想见他的丰功伟绩的东西”(七24),薛西斯下令在阿托斯山之北的阿堪修斯附近挖一条运河。这里原来是“12斯塔迪昂(约2.5公里)宽的一个地峡”(七22)。从各地征集来的工匠花了3年的时间(483-480 BC)挖成了这条“宽度足够两条三列桨舰相并划行而过”(七24)的运河。后来,这条运河被称为“薛西斯运河”,确实让波斯王达成了叫后世人记住他的愿望。 在古代,没有今天的dynamite和挖掘机,这么浩大的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薛西斯的初衷也许并不是要籍此青史留名。希罗多德认为“他们若想把他们的船只拖过地峡,这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七24)。这也许对一、两条船是可行的,但薛西斯的主力舰队有1207艘三列桨舰,这么多船都要拖过地峡,既费事又费时。所以在无法保证绕行阿托斯山不会再次遭遇“怪风”的情况下,挖运河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薛西斯运河遗迹 之所以说“薛西斯运河”比赫勒斯滂浮桥的命运稍好,是因为这条运河的遗迹今天仍然可以找到。左图中两个红点之间的农作物和旁边的不一样(照片上略显黑色),就是因为这里是运河原来所在的地方。照片右边的红点附近的小山,可能就是运河的设计师兼主持建造者阿塔凯耶斯(Artachaees)的墓地(七117)。 无论薛西斯建造这两项巨大工程的初衷是什么,这两项工程给当时和以后的希腊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由于建造赫勒斯滂浮桥的过程中,因为风暴曾经把浮桥摧毁过一次,愤怒的薛西斯下令“把赫勒斯滂笞打300下并把一副脚铐投进那里的海里去”,还警告大海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国王薛西斯也要从你身上渡过去”(七35)。对于习惯了把一切大山大河大海都神化为神明的希腊人来说,这无疑是在向神宣战了。像薛西斯这样把大海变成陆地(浮桥上铺着土),把陆地变成大海的举动,希腊人看来简直不是凡人敢于做出的事。所以我们读到某个赫勒斯滂人在看到薛西斯的大军渡过浮桥的时候感叹:“宙斯啊,为什么你变成一个波斯人的样子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领着全人类前来,想把希腊灭亡?”(七56)直接就把薛西斯比成宙斯了。看来薛西斯的工程给希腊人精神上的震撼与恐惧,可能远远大于他的军队实际兵力的威慑。当然,在薛西斯失败之后,这些非“凡人”的举动又成了说明他失败的最好理由了。毕竟向神宣战的凡人会有好下场吗?再后来,薛西斯的工程让人们在说某某人的举动太过分时,有了一个可资比较的参考。比如普鲁塔克在《平行列传·卢库卢斯传》39节,说罗马的首富卢库卢斯在海边为自己大兴土木、盖超豪华的别墅,结果就被人说成是“穿长袍(toga)的薛西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