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中亚钱币上曾用汉字 根据最新的丝路考古成果研究,中国钱币渗透至西域的过程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公元前118—581年的五铢币和王莽改制时期的货泉币; 第二个时期是公元7世纪—8世纪期间渗透至中亚的唐代铜币,这种铜币对西域中亚复杂的货币系统影响巨大,尤其对粟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时期,中国钱币的流通范围更为广泛。同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的钱币一起,唐代钱币是作为国际货币被使用的,它们为伟大丝路上的贸易活动服务。 当时流通至西域的唐代钱币主要为三种:最常见的是正面方孔四周印有“开元通宝”四个字的钱币;还有一种唐代钱币印有“大历元宝”字样;第三种钱币印有“乾元重宝”字样。 目前,一共有三十件左右的唐代钱币在丝路被发掘,它们都是在古城遗址和定居点的文化层被发掘出来的,比如舒拉卜库尔干遗址的住房内。这说明在西域中亚,唐代钱币确实是被用作市场流通货币的,使用唐代钱币的区域包括七河、费尔干纳、石国、粟特、北吐火罗斯坦。 唐代钱币的这种分布,说明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之一穿过这些地区,中国商品经过这里流通到吐火罗斯坦随后到印度。玄奘和尚在公元630年左右就曾经过这条路前往印度取经。 唐代钱币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对中亚钱币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大约7世纪左右,在粟特发行了带有粟特文和汉字的双语钱币:在硬币正面就如唐代钱币一样印有四个汉字“开元通宝”,而在反面则是粟特的文字。 链接 西出玉门关 眺望撒马尔罕 万里欧亚丝路上,中亚五国地处十字路口,北接草原,南往印度,东邻汉唐,西连波斯、地中海。历史上的粟特九国,是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一片肥美绿洲,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而撒马尔罕古城正是粟特九国的文化中心。 两千年来,粟特绿洲曾被波斯、希腊、贵霜、白匈奴、突厥、阿拉伯等邻国征服,也曾进入大唐帝国版图近百年(658—751年);这里文化积淀深厚,历来是欧亚各国考古学家目光之所聚。如果说从长安到罗马的万里丝路是一根足够长的杠杆,那么中亚粟特学则被国际学界视为撬动整个欧亚丝路的支点。 从文化地理上说,中亚五国如同打开的扇面,扇骨的轴心就在敦煌。当年汉唐帝国首都长安和洛阳,因为路途遥远,不能直接沟通西域三十六国;而作为汉唐帝国海关,敦煌地处河西走廊,中原与西域的文书都通过敦煌这个重镇来传达。欧亚丝路的希腊、波斯、印度、草原文化遗产,随着丝绸之路的使臣、工匠、僧侣、商队,经由中亚传入敦煌,经历了汇聚、凝练、衍变,与汉唐风俗糅合为一。 敦煌,汉唐帝国给入华中亚人发放“签证”的地方。粟特人从撒马尔罕、碎叶城,经喀什、和田、龟兹、伊犁、吐鲁番进入敦煌,就开始需要使用汉文,也会被编入户籍、定下姓氏。如十六国的后赵国王石勒,祖先来自石国塔什干;盛唐将军安禄山,祖先来自安国布哈拉。来自撒马尔罕的胡旋女,也在敦煌壁画上留下身影,在佛国莲池前如风旋转。 而几乎与此同时,在撒马尔罕的大使厅壁画上,出现了唐高宗上林苑猎豹和武则天曲江池划龙舟的场景,两地遥相呼应。 (节选自序言,作者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 综合《长江日报》《深圳晚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