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与影响程度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微信内容对于博物馆内涵的传递影响范围和深度不同: 传统意义上,公众会通过展览来评价一家博物馆,因为展览陈列是其特色展示的手段。它拥有几个优势:适合的人群最为广泛;在常设展的基础上,临时展览扩充了新鲜事物,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六朝博物馆临展的图片、画像、文创展出较多。如果增加临时展厅,配套实物展出,资讯类微信的阅读量会进一步提升。 国际博物馆协会前主席A.S.康明斯(A.S.Cummins)强调,博物馆应“坚决为公众服务,认真关注社会和文化变革,帮助我们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呈现我们的身份和多样性”。六朝博物馆开馆三年时间举办各类社教活动200余场,微信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将该内容细分为七大版块。社教活动报名得到公众的一致好评,阅读量较大,也较为稳定。最为特殊的一类报名是志愿者,这类报名通常阅读量较高,这也跟公众的参与感高密不可分。 科普类的阅读量与切入点及作者文风有着重要联系,阅读量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六朝博物馆此类内容归集为“六言六语”栏目,以馆内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投稿为主,内容围绕六朝,既可以是文物,也可以是人文趣事。文笔基本采用通俗易懂,这样公众理解起来容易,目前阅读量一般。 回顾类微信受众群较前三者有局限性,基本以参与过活动的人群为主,对此活动有兴趣,未能参与的观众也可以通过此类微信了解情况。因为客观原因,这一类微信阅读量是四类中最低的。 如何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信息的准确性 现在微信公众号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与其他大部分的微信公众号不同,博物馆经营的微信号内容必须准确。在读者要求更多的信息量的同时,信息的准确性仍然是一个基本要求,是我们编写微信文章的基本前提。公众要求获取更大的信息量,也要求保持一定更新速度。各类型文章如何做到准确性,对于作者、编辑都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资讯类和报名类的微信内容对于信息的准确性要求最高,因为这一类微信内容会影响观众与博物馆的后续互动。以各类活动报名的微信来说,这类信息的准确性不仅仅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更包括报名方式、入场方式等各类活动细节。这类微信对准确性的要求不仅仅限于不能出现错误,更重要的是不能出现语言歧义及语义含糊的地方,应该让受众准确知道活动的各个环节。 各类活动中社教活动的报名要求更高。目前六朝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以未成年人活动为主。此类活动是由未成年人家长帮忙报名,但家长并未参与其中。所以,内容上要描述清楚,便于家长与孩子沟通,通过简单文字描述达到吸引孩子参与的欲望,而报名可操作性也要便捷。 科普类的微信首先作者需要获取准确信息,通过阅读大量的考古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发掘报告、图录等,尽可能全面了解学界对于相应资料的解读,从中筛选一些共识和主流看法,或者对争论较多的焦点问题进行各家观点的梳理,并从中发现公众的兴趣点,再整理成文。 其次编辑在筛选文章和修改文章时,也需要核实作者所采用的材料和观点是否准确。事实上,与单个作者相比,编辑需要更大的阅读量和更专业的思维方式。 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需要以做学术研究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微信文章主题,做到深入浅出,而不是“浅入浅出”,这样才能使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科普内容更加具有公信力。 就信息的准确性而言,回顾类微信看似最容易做到,但事实不然。回顾类的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临时展览和各类活动的回顾。这类文章的受众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参加过活动或者参观过展览的人,他们是对已获取信息的复习和核对;另一类是对展览和活动感兴趣但因故没有参与的观众,希望通过回顾类的文章了解具体内容。 无论是哪一种观众,都是对博物馆展览和社教活动感兴趣的观众,也就是比较重视博物馆近期状态的观众,这一类的内容可以更加深入地影响此类博物馆忠实观众。所以这一类的文章如果信息不准确会降低忠实观众对博物馆的期望值,减少他们参与博物馆互动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