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代军权三分制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龚延明 参加讨论

    兵部——中央掌民兵、厢军的准军事机构
    宋代兵种有六:禁军、厢兵、役兵、民兵、蕃汉兵。禁军、厢军由三衙统掌,兵部只管厢军名籍及民兵、蕃汉兵(“蕃夷内附,纠集用之,以为藩篱之兵”)。(94)
    乡兵(民兵,包括保甲):“什伍其民,教之武事,选于户籍或士、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参加战斗,不更番。”(95)
    宋代兵部,为传统的尚书省六部之一,在隋、唐,皆为最高统兵机构,掌本兵之政。(96)然在宋代,军事大权转由枢密院、三衙分掌,兵部名存,但掌厢军名籍、保甲教阅等民兵事。
    兵部之制,源远流长。《周礼》夏官大司马之职,为兵部之渊源。汉魏有五兵尚书。晋、宋为七兵尚书。北周始有兵部之名。尚书省兵部尚书之称,定型于隋初。唐、宋沿置。
    北宋前期,兵部职事为枢密院、三班院所夺: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院;其选授小者,又分领于三班。(97)兵部不置尚书、侍郎,但置判兵部事二人,以京朝官充。所掌为车驾仪仗、卤簿字图、春秋释奠昭烈武成王庙申请摄事官、禘祫仪仗,千牛备身、殿中省进马名簿籍,天下民兵(义勇、弓箭手、寨兵)之数奏籍皆上于兵部,及武举人名籍与科举事,凡臣僚给卒供驱使者皆宣下。令史九人。元丰官制改革前几年,熙宁十年六月,判兵部事官并兼领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及兵部甲库。(98)
    甲库,主承受除拜武臣制敕。令史二人。(99)
    判兵部事,其所掌职事,并非空有其名,而是名副其实在运作。如在所掌职事中有一项“千牛备身、殿中省进马名簿籍”,淳化元年(990)十一月,诏:“考试千牛、进马,只令念《论语》十卷,逐卷取五科(五题)充试,以五十科为终场,六通为合格,随科写上净本。不通者即于卷内亲书‘念某科不通’。”(100)说明北宋前期千牛备身与进马之补荫须通过考试,考试很简单,念《论语》五十条,以六通为合格,要求不高。此反映了北宋前期兵部之存在和操作的空间。
    神宗熙宁八年九月,以诸路保甲教阅隶兵部,增同判兵部一人,主簿二员,兵部勾当公事官十员,划分州军,出入提举保甲教阅事。兵部事权略有扩大。(101)王曾瑜认为,北宋前期所以造成兵部无实权的状况,是由于太祖、太宗汲取唐、五代兵祸连结、割据混战的教训,对军制进行改革,建立了枢密院——三衙体制,枢密院侵夺了兵部之权。(102)
    元丰改制,兵部始振举本部事。置兵部尚书一人、兵部侍郎一人,下辖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四,四司置郎中、员外郎各一人。
    兵部掌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凡仪卫,大朝会用黄麾大仗;文德殿视朝及册命王公大臣,用黄麾半仗;紫宸殿受外国使朝,用黄麾角仗;文德殿发册,用黄麾细仗。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皆掌握其数及行列先后之仪,为图以授有司。凡武选之制,仿贡举之法。凡联其什伍而教之以战为民兵,材不中禁卫而力足以执役为厢军,就其乡井募以御盗为土军,以老疾而裁其功力之半为剩员。团结以御戎,为峒丁、为义军、弩手;属羌分隶边将为蕃兵。籍其名数而颁其禁令。大将出征,奏捷则告于庙,破贼则露布以闻。凡招置于厢、禁军及州郡屯营,三衙迁补,守戍军吏转补,文武官白直、宣借,则给以式。应排办仗卫则分卤簿、造字图。(103)“舆马、器械之政”,即是属于武器装置备、军事用马等等后勤保障工作。
    具体办公分十案:赏功案——掌民兵、厢军、土军、蕃兵军功赏给事;民兵仗卫案——掌民兵教阅以战,与朝会仪仗、卤簿排办等事;厢兵案——掌厢军充役等事;人从看详案——掌文武官因公需差借白直兵士或剩员以供驱使,则按式给之;帐籍告身案——掌民兵、厢军、土军、蕃兵名籍与兵帐,及颁给告身等事;武举案——掌武科科举事;蕃官案——掌蕃官、属户授官封袭等事;检法案——掌本部法令条例检阅等等事;开拆案——掌本部文书收发;知杂案——掌本部日常事务办理,为综合办公室;吏额52人:主事1人,令史1人,书令史6人,守当官10人,贴司20人,私名5人,守阙习学9人。(104)
    然,兵部虽扩大了事权,而枢密院侵夺兵权的局面依然如故。当时“议者欲废枢密院,归兵部”。神宗明确地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兵部),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105)因此,新官制下之兵部,仍未能掌握国家军权,禁军统兵权与指挥权归三衙,兵籍、发兵权总于枢密院,武臣除授归于吏部,兵部仅掌大礼与朝会仪卫、武举、非正规军(民兵、厢军名籍与土军、蕃军),及四夷官封、承袭,舆马、武器等准军事与后勤供应之事。洪迈评论元丰改制后的兵部,若稽之以唐制,仍是“名存实亡”:
    元丰官制行,一切更改,凡选事,无论文武,悉以付吏部。苏东坡当元祐中拜兵书,谢表云:“恭惟先帝复六卿之名,本欲后人识三代之旧,古今殊制,闲剧异宜,武选隶于天官,兵政总于枢辅,故司马之职,独省文书。”盖纪其实也。今兵曹所掌,惟诸州厢军名籍,及每大礼则书写蕃官加恩告。虽有所辖司局,如金吾街仗司、骐骥、车辂、象院、法物库、仪鸾司,不过每季郎中官一往耳。名存实亡,一至于是!(106)
    宋代国家正规军——禁军,隶枢院、三衙,兵部却无权参政。厢军原隶枢密院管,元丰改制,改隶兵部、户部、工部,尚非兵部所专管。武官除授铨选,归吏部尚书右选、侍郎右选,兵部无权。
    元丰五年(1082)九月,将民兵中义勇、保甲事并隶枢密院,其余民兵事归兵部,兵部职事又遭到削减。南宋乾道六年(1170)八月,无品小武臣下班祗应、进武校尉、进义校尉、守阙进武副尉、守阙进义副尉铨选事归隶兵部。兵部四司合并,兵部司兼驾部司、库部司兼职方司。南宋建炎三年(1129),卫尉寺并归兵部,此后卫尉寺不再复置。
    由于宋代军权一分为三,实行三权分管之制,兵部在宋代已沦为无实权之闲曹。
    兵部之设,历来主天下甲兵出入之政,然至赵宋王朝经历重大变化,武选归于吏部右选,握兵之将出于三衙管军,用兵之制属于枢密院,而兵部特掌民兵及厢军、蕃汉兵之名籍,与提供部分后勤服务。军权三分,以兵部权力为最弱。(107)
    宋代军权三分制,体现了宋代“祖宗制兵之法”,太祖深鉴唐末、五代禁军势大力沉的心腹之患与藩镇拥有重兵的肢体之患,采取了收禁军与方镇之兵权分而治之的决策。首先是太祖改革禁军统领体制,罢殿前都点检,侍卫司一分为二马军司与步军司,与殿前司构成三衙分治的中央禁军统领的格局,禁军三分制,致不可能有一支独大的武装足以呼风唤雨。进而将统兵权与发兵权分开,京师之兵总于三衙统帅,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枢密院掌兵籍、虎符,多以文臣掌枢密,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枢密与三衙形成“文武相制”的格局。至于地方之厢军、民兵,虽非构成国家军队之主力,然而也是中央禁军的补充,维护地方治安的准军事力量,元丰改制,由兵部分掌厢军、民兵名籍,也是神宗贯彻“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祖宗家法的一项措施。宋代军权三分制的确立,达到了安内而无兵变之目的,然而削弱了军权的有效指挥与作战能力,在对外作战中,无论是宋辽、宋夏、宋金、宋蒙战争,宋军几乎屡战屡败,其得失昭然可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