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宋代军权三分制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龚延明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五《兵部尚书》,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0页。
    ②张国刚:《唐代官制》第三章《政务机关:尚书省》第三节《六部二十四司》四《兵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70页。
    ③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第四章《职官制度》一《枢密使与军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④《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枢密院》:“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年,第3798页)
    ⑤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一章《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第一节《枢密院》,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页。
    ⑥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第八册《内臣部·总序》(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7955页。按: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一六《枢密院·历代沿革》引冯鉴《续事始》:“唐代宗永泰中,置内枢密使。”《四库类书丛刊》第9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78页。
    ⑦王钦若、杨亿等编:《册府元龟》第八册《内臣部·总序》,第7955页。关于枢密使之称,始置于何时,学界众说纷纭,李全德《唐宋变革期枢密院研究》归纳为“五种说法”(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42-47页),可参考。按:“五种说法”,最早且最明确的记载,莫过于《册府元龟》。
    ⑧《新唐书》卷八《文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9、230页。又,杜牧撰:《樊川集》卷二〇《王元宥除右神策护军中尉制》:“内枢密使、骠骑大将军、行右卫上将军、知内省事、上柱国、晋升国公、食邑二千户王元宥……可行右骁卫上将军、充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右街功德使。”陈允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01、302页。按:草此制之杜牧,为宣宗大中间中书舍人,显见王元宥任内枢密使,晚于王守澄。
    ⑨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一《宰相枢密分合因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⑩《新唐书》卷二〇七《马存亮传·附严遵美》,第5872页。
    (1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〇《唐纪》七六《昭宗乾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8472页。
    (12)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四《枢密使》,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89页。
    (13)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一二《枢密使》,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88页。
    (14)《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枢密院》,第3797页。
    (1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二版)卷五七,真宗景德元年九月丁酉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7页。
    (16)马端临《文献通考》五八《职官考》一二《宰相兼枢密使》,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24页中栏、下栏。
    (17)吕中:《类编皇朝中兴大事记讲义》卷一《统论》二《中兴制度论》,张其凡、白晓霞整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38页。
    (18)《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枢密院》,第3799页。
    (19)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一章《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第5页。
    (2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太宗淳化二年九月甲辰条,第723页。
    (21)洪迈:《容斋三笔》卷九《枢密两长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15页。
    (22)《宋史》卷一六八《官品》,第4014页;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一二《知院事 同知院事》,第292页上栏。
    (23)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一、四《枢密院承旨司》,刘琳、刁忠民、舒大刚、尹波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497页上栏,第2498页下栏引《神宗正史职官志》;《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都承旨 副都承旨》,第3801页;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后集》卷一七《都、副承旨》引《四朝国史志》,第939册,第687页上栏。
    (24)孙逢吉:《职官分纪》卷一二《枢密院·检详官》,第294页;《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都承旨 副都承旨》,第3802页。
    (25)《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都承旨 副都承旨》,第3798页。
    (2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六,宋仁宗庆历四年二月戊戌条,第3535页;同前书卷四三五哲宗元祐四年十一月甲申条,第10487页。按:《长编》作“战士宁”,今据《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一七《枢密院·编修官沿革》所引《四朝国史志》改为“单士宁”,第688页上栏。
    (27)周淙纂修:《咸淳临安志》卷四《行在所录·朝省·枢密院》,第3396页下栏、第3397页上栏。戴建国点校:《庆元条法事类》卷四《职制门·官品杂压·令·官品令》,见杨一凡、田涛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28)《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一、四、一二《枢密院承旨司》,第2497、2498、2502页。《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都承旨 副都承旨》,第3801页。
    (29)陈峰:《从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看北宋“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见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2-55页。
    (30)《宋史》卷二九〇《狄青传》,第9717页,据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宋朝募兵一大特点,就是刺字,故招募兵士往往称为‘招刺’。”(第271页)
    (3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二,仁宗皇祐四年六月丁亥条,第4153页。
    (32)梁天锡:《宋枢密院与宋国势之关系》,刊《宋史研究集》第14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3年,第239页。
    (33)邓小南:《近臣与外臣: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收入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第26页;并见氏著:《祖宗家法》第三章《事为之防,曲不之制》三《“事为之防,曲为之制”:赵宋“祖宗之法”的实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56页。
    (34)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卷七五《将帅才略·范文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15页。
    (35)王十朋著,王十朋纪念馆修订:《王十朋全集·文集》卷二《轮对札子三首·第二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94页。
    (36)梁天锡:《宋枢密院与宋国势之关系》,刊《宋史研究集》第14辑,第246页。
    (37)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四四《兵制门·宋朝·宋朝三衙四厢等兵》,《四库类书丛刊》第937册,第555页上栏。
    (38)龚延明主编:《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登科录·成化二十三年登科录》第1册,方芳点校,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年,第624、629页。
    (39)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第三章《禁军配置变化与首都城市空间》第一节《禁军扩大政策与开封》一《城市空间的扩大》第63页,收入王水照主编《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0)《宋史》卷一八七《兵志》,第4569页;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四〇《兵门·嘉祐七年初祖宗兵籍》,第558页下栏。禁兵数统计说法不一。如南宋魏了翁《家塾再试策问一道》谓:“国朝之兵,自太祖初定海内,不过十有二万;至太宗以后,日增月益,极于章圣,而有灵夏之患幽有契丹之难,然不过五十余万,所用皆正兵;至康定、庆历而后,正兵增至百万。”见《全宋文》卷七〇九二,第310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32页。
    (41)《宋史》卷一八七《兵志》,第4569页;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三章《厢兵等兵种》第一节《厢兵》:“厢兵用于劳役,不参加训练。”第85页;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四〇《兵门·〈四朝志〉并王铚兵制序》,第556页下栏。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〇,神宗元丰五年十月甲子条,第7948页。
    (42)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四四《兵制门·宋朝·宋朝三衙四厢等兵》,第555页上栏。
    (43)《宋史》卷一八七《兵志》,第4569页;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三章《厢兵等兵种》第一节《厢兵》:“乡兵也称民兵,大致上可算‘不养之兵’。”(第80页)
    (44)《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第4569页,同前书卷一九〇《兵志》四《乡兵》,第4705页;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四四《兵制门·宋朝兵》,第553页下栏,同前书卷《兵制门·宋朝·宋朝三衙四厢等兵》,第555页上、下栏。李心传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三,高宗建炎四年五月壬子:“岳飞之击敌于静安也,通直郎、权通判建康府钱需纠率乡兵,邀敌之后,遂从飞入城。”(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760页)
    (45)王应麟:《玉海》卷一三九《兵制·宋朝四厢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年联合出版,第2586页下栏。
    (46)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旧五代史》卷一一六《周书》七《世宗纪》三,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800页;任爽主编:《五代典制考》第六章《五代兵制》第二《指挥》四《殿前军指挥系统》,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4页。
    (47)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旧五代史》卷一一九《周书》十《世宗纪》六,显德六年六月己丑,第1837页。
    (48)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侯忠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1页。按:标点本“殿前司与侍卫司、马军步军为三衙”,标点有误,引文已订正为:“殿前司与侍卫司马军、步军为三衙”。
    (49)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旧五代史》卷二〇《梁书·列传》一〇《刘捍传》,第312页。
    (50)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七六《后唐纪》五,胡三省注,明宗天成二年(927)十月戊子,胡注:“石敬瑭将亲兵倍道击之。”(第9009页)
    (5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九《后汉纪》四,隐帝乾祐三年(950)十一月辛未条,胡注“侍卫亲军都指挥便王殷”(第9428页)。同前书卷隐帝乾祐三年(950)十一月丙子条,第9432页。
    (52)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新五代史》卷二七《康义诚传》,著者欧阳修就康义诚“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评论,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336、337页。按:杜文玉不同意欧阳修之说,认为后梁“在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是同职异称。”值得重视。见氏著:《五代十国制度研究》第九章《军事制度》一《后梁禁军制度》二《侍卫亲军之源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1页。
    (53)王应麟:《玉海》卷一三九《兵制·三衙》,第2585页上栏;并参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第80页。
    (54)《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第4570页。
    (55)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五四《三衙门·殿前司·附总三衙》,第191页下栏。
    (56)《宋大诏令集》卷九四《责王超诏·景德正月戊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47页,并参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八编《皇宫禁城禁卫侍奉机构类》一《禁军三衙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97页。
    (57)王应麟:《玉海》卷一七二《景德怀远驿》,第3166页上栏注。
    (58)《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第4590页。
    (59)范学辉:《宋代三衙管军制度研究》(上)第二章《北宋三衙与管军》三《宋真宗朝:三衙管军制度正式确立》,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81页。
    (60)王应麟:《玉海》卷一三九《兵制·宋朝四厢军》,第2586页下栏、第2587页上栏。
    (61)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第二章《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第一节《禁兵的编制》一《班直》,第17页。
    (62)《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军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6册、第245页上栏;卷二《日阅法》,第259页。
    (63)《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建隆以来之制·骑军》,第4585页,同前书卷《兵志》一《建隆以来之制·步军》,第4588页。
    (64)《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侍卫司·骑军》,第4590、4591页。
    (65)《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4页下栏。
    (66)《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侍卫司·步军》,第4594页。
    (67)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第二章《北宋前期和中期的禁兵》第一节《禁兵的编制》一《班直》,第17页。
    (68)王曾瑜据《包拯集》卷八《请移冀博深三州兵马》,见《宋代军制初探》,第39页。
    (69)《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4页下栏,并参《宋史》卷一六八《职官志》六《殿前司·侍卫亲军》,第3927-3930页。
    (70)范镇撰:《东斋纪事》卷二,汝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页。
    (71)王应麟:《玉海》卷一三九《兵制·宋朝四厢军》,第2586页下栏、第2587页上栏;《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4页栏、第3815上栏。
    (72)赵汝愚编:《宋代诸臣奏议》卷六四《百官门·三衙》之苏辙《上哲宗乞定差管军臣僚》,邓广铭主持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09页。
    (73)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一章《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第二节《三衙》,第11页。白刚主编:《中国政治通史》第六卷《宋代》第八章《军事制度》第一节《中央与地方的指挥系统》:“三衙之帅,在宋初尚有领兵出征者,后来一般不再领兵出征。”,朱瑞熙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52页。
    (74)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四〇《兵门·宋朝兵制》,第561页上栏。
    (7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六,神宗熙宁三年十月癸亥,第5253页。
    (76)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四一《兵制门·州兵》,第569页。
    (77)范学辉:《宋代三衙管军制度研究》(上)第八章《三衙与地方兵马》,第455页。
    (78)尹洙:《河南集》卷六《上吕相公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0册,第30页上、下栏。
    (79)赵汝愚编:《宋代名臣奏议》卷六四《百官门·三衙》之范祖禹《上哲宗论曹诵不可权马军司有二不可》,第709页。
    (8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三,真宗景德三年六月辛亥条,第1411页。
    (81)《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5页上栏。
    (82)《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八《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6页下栏、第3817页上栏。
    (83)《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6页上栏。
    (84)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一章《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第二节《三衙》,第9页,转引自《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四《六乞开言路状》。
    (85)《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6页上栏。按:此条记载脱漏了“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86)陈锋:《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第四章《北宋的禁军三衙及其将帅》,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51页。
    (87)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二一《张演论》,第294页上栏。
    (88)潘自牧:《记渊纂海》卷三三《三衙》,《四库类书丛刊》第930册,第723页下栏、第724页上栏。
    (89)正任官官品,参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693页。
    (90)《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7页下栏。
    (91)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一章《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第二节《三衙》,第12页。
    (92)《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五《殿前司侍卫马步军司》,第3819页上栏。
    (93)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六,第80、81页。
    (94)《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第4569页,同前书卷一九〇《兵志》四《乡兵》,第4705页;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四四《兵制门·宋朝兵》,第553页下栏,同前书卷《兵制门·宋朝三衙四厢等兵》,第555页上、下栏。
    (95)《宋史》卷一八七《兵志》,第4569页。
    (96)“兵部为唐氏全国军政领导机关。”见张国刚:《唐代官制》,第70页。
    (97)《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一《兵部》引《两朝国史志》,第3395页上栏。
    (98)《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四《兵部》,第3396页下栏。
    (99)《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一《兵部》引《两朝国史志》,第3395页上栏。
    (100)《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一《兵部》,第3395页下栏。
    (101)《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三、四《兵部》,第3396页下栏。
    (102)王曾瑜:《宋朝军制初探》(增订本)第一章《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第一节《枢密院》,第3页。
    (103)《宋史》卷一六三《兵部》,第3854页;参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一、二《兵部》,第3395页下栏、第3396页上栏。
    (104)《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四之一《兵部》引《两朝国史志》,第3395页;并参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四编《元丰正后中枢机构》之三《尚书省六部门·兵部》,第222页。
    (10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〇,神宗元丰四年十一月甲辰条,第7725页。
    (106)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一《兵部名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47页。
    (107)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三三《官制门·六尚书》,《四库类书丛刊》,第422页上、下栏。
       (本文原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