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文献中,伏羲女娲被记载为人首蛇尾,汉画像除了有相应的形象之外,还有人首蜴(蜥)尾的形乂象。这两种形象的形成,是因为羲与蛇、蜴古音同音,而与義、娲古音同音则是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的缘由。后羿嫦娥与伏羲女娲的名称中心词分别是羿、娥、羲、娲,都来源于“日”的语音变异,所以嫦娥与女娲有同一来源,这是汉画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原因。 关键词:伏羲;女娲;延维;委蛇;嫦娥;后羿 传说中作为人祖以及文化之祖的伏羲女娲,形象却是怪异的人身蛇尾或蜥蜴尾,这一直困惑着学者们。本文试图从语音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同时也对汉画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形象做出解释,并指出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系统性。 一、伏羲女娲名称的来源 较早提到伏羲的文献有战国时期的《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关于伏羲人身蛇尾形象的记载,较早的有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 关于女娲的记载也出现在战国时期,《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关于女娲的形象,东汉王逸注释《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时说:“女娲人头蛇身。” 关于伏羲人身蛇尾形象的成因,有学者认为是因为他的出生传说使之与雷神建立了联系:“在伏羲与雷神建立血缘关系的同时,伏羲又与代表雷神形象的龙发生关联。因此,在两汉的墓葬中,便出现大量绘有‘人首蛇身’或‘人首龙身’的伏羲形象。”韩鼎认为是生殖象征的因素导致了女娲蛇尾形象的形成:“女娲的名称就定性了其性别特征,但形象中的‘蛇身’又象征了男性生殖器,这就造成了一种‘雌雄同体’的状态,其本身就隐喻了男女结合的意象。”姤江凌从卦之象来分析伏羲女娲人身蛇尾的成因:姤“上为乾卦,乾为头、为首。下卦为巽,巽为蛇。这就是‘人首蛇身’的来源。姤又,卦一阴在下,上为首,初为尾,阴阳交于下,即‘交尾’之象。” 这些研究虽然都能言之成理,但总的来说,没有系统性,即每个观点只是阐释某一个单独的问题,难以照顾到其他的相关问题。譬如,伏羲女娲为什么有爪子,伏羲女娲像为什么总是与日月联系在一起,与女娲有相似神格的嫦娥为什么也有尾巴。如果从名称来源分析,这些问题及其关联性将能得到更为圆满地解决。那么,伏羲女娲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 伏羲女娲在汉画像里有一个特点,伏羲旁边经常有一个太阳,女娲旁边经常有一个月亮,或者他俩的上下有一日一月。这表明了伏羲女娲与太阳、月亮有关,学界对此已有不少共识。那么,伏羲女娲的名称很可能也与太阳、月亮有关。 分析伏羲女娲名称的来源,要先意识到羲、娲才是真正的名,伏、女只是用来表尊敬、表性别的,就像羲皇、娲皇的“皇”是表示身份一样。古人经常将伏羲、女娲的真名羲、娲连起来称为羲娲,比如宋代苏轼《游三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乃复以此诗授之》有“洪荒无传记,想象在羲娲”的句子,清代鄂尔泰《赠方望溪》也有“岂邀名誉嗣圣德,宁望荒远登羲娲”的句子。 “羲娲”与“羲和”有共同来源,“娲”可读[wo],而“和”以禾为声旁,有的方言把“禾”读[wo],羲娲即羲和,所以分析伏羲女娲的名称可联系羲和的神格。羲和与太阳有关,在古文献中,羲和身份多样,《后汉书·崔驷传》里说是太阳,《山海经》里说是太阳之母,《楚辞》里说是给太阳驾车的车夫,《尚书》里说是历法者。历法者其实也是太阳的拟人化,古人通过观测太阳来历法,太阳自然也成了历法者。羲和与太阳有关,所以羲娲也应来源于太阳。 羲和的“羲”目前读[ɕi](拼音记为xi),但《说文義聲解字》解释“羲”字时说“从兮”。義与日都可读[ji]。“日”目前各方言有多种读音,其中有一种读[ji],如山东日照以及广东、广西的一些地区就这样读。今音读[ji]乂的字很多,相关的有、义、弋。那么,乂日与、义、弋的上古音有何关联呢? 日的上古音,李方桂与白一平都构拟为[njit],乂而的上古音王力构拟为[njit],白一平构拟为[ŋiat]。由[n]到[ŋ]是日字读音演变很常见的一个规律,比如福州目前日字的读音就是[ŋ]声母。所以,我们推测“日”经历了一个读[ŋiats]的阶段,这时候它乂就与字同音了。 義之所以目前读[ji](拼音记为yi乂),与同音,乂義是因为它以为声旁。学者们一般只意识到以我为声旁,没有意识到我又以戈为声旁,戈又以弋乂为声旁。弋与义是异体字,又都以为声旁。所以義说,归根乂義到底是以为声旁。一般以为义是的義后期简化字,其实义是的俗体字,也就是很早就在民间广泛运用,只是没被《说文解字》收进去,義《说文解字》只选择性地收了字作为正体字。可以推测,当日字读[iats]的義时候,古人也用“”以及与之同音的“我”来记录。 [ŋjats]进一步分化为[ji]和[ŋa],[ji]一直延续至義今,即的读音,以及日的部分方言读音。[ŋa]则是“我”的上古音,目前很多方言也依然保存了这一读音。 [ji]除了如今依然存留之外,也另发展为[i],義人们便创造了另一个字来代替,即羲。这一语音变化规律大家很熟悉,祥、翔、晓、锡、袭、玺、崤字都是相同的变异。[ŋa]的变异较为复杂,其中有一条路线是这样的:[ŋa](我)———[ko](戈、我、娲、和)——[wo](我、娥、娲)——[wa](娲)。整个的演变可 图示(图1)如下: 图1“日”字语音演变示意图 清楚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我们便可以解开一系列的谜团,包括伏羲女娲蛇尾之谜以及嫦娥有尾巴之谜。 (责任编辑:admin) |